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家》2014,(11)
正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银行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制度模式、市场化程度以及法律体系的不同,相应地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上也有差异。各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美国的做法美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做法。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曾经两次大规模地处置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2.
李德  严文兵 《海南金融》2001,(12):43-4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世界各国注重对不良资产的控制和处置,主要方式包括:加强官方监管、市场约束和银行内控;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和成立专门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借鉴国际经验,需要对中国银行业资产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监管和贷款风险管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  相似文献   

3.
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沉重的包袱。国际经验表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银行危机的重要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又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处理本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的金融工具。我国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制度性障碍、技术性障碍和环境风险障碍。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改善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建议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廖文义 《南方金融》2003,(12):57-60
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性原因和目前处置的难点进行了剖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处置经验,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提出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银行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方面进行了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制度模式、市场化程度以及法律体系的不同,相应地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方法上也有差异。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上,既有运用政府的政策性手段来处理,也有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来处理,一般情况下,每个国家都是两种方式并用,并根据各自情况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6.
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转轨国家,不良资产的处置都应该是开放式的,不应该局限于一国之内。吸引国际投资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国际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可以引入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与效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万洪春 《中国金融》2005,(20):53-54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解决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经济与政治的稳定。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有两种方式,即存量式或称集中式、流量式或称分布式。第一种存量或集中式解决办法是指政府主导的,将银行积累的不良资产剥离给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适用于系统性银行危机。1999年,  相似文献   

8.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体处置模式和手段是问题的关键。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集中处置模式,即由出资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剥离、收购、经营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过桥银行以及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分散处置模式,即由银行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9.
滕怡 《中国外资》2008,(9):226-227
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深化,很多国家的银行都出现了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因此,化解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各国和国际金融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金融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业银行累积的大量不良资产如何处置一直都是困扰整个行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秩序。为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先后组建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并运用各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如何进一步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是行业内探讨的热门课题。本文也对如何有效处置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作了分析论述并大胆的研究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