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兰海 《中外企业家》2014,(9):209-212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晓燕 《企业活力》2013,(6):154-16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本、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的金融需求,并对照分析当前城镇化发展金融供给存在的缺陷,提出优化金融支持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内涵和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资金作为现代社会资本,掌控区域经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及区域一体化等咽喉命脉,使金融中介在城镇化进程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对优化城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地域社会经济演进过程,城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结构变迁和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在于兼顾城乡经济,达成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以及城乡在经济,社会,资源,技术等方面协调发展,即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在深刻理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和将来的发展动力,这对山东省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往文献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城镇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中小城镇发展典型特征的中山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山市各层面城镇化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有所上升,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其中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比较快,产业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山市未来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从树立城镇化协调发展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等方面强化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9.
王宏周 《中外企业家》2013,(6Z):233-233
新型城镇化将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质量还有待提高。我国城镇化行政力度过大,城镇化用地管理粗放,城镇化三农矛盾突出。笔者认为只有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核心、关键和本质;防止圈地化、造城化、抢劫化和私有化四个"红箍咒",才能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三元”城镇化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崛起的城镇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石。然而,对服务业增长产生深远影响的城镇化绝不仅仅局限于以城镇人口占比所表征的城镇化。本文提出“三元”城镇化概念,并把“三元”城镇化定义为“外延式”城镇化、“内涵式”城镇化以及“网络式”城镇化。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了“三元”城镇化影响服务业增长的传导机制。本文随后基于中国1999~2013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增长模型、比重模型和效率模型系统检验了“三元”城镇化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延式”城镇化和“内涵式”城镇化均从服务业规模、产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网络式”城镇化仅仅促进了服务业规模的扩张。“内涵式”城镇化和“网络式”城镇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外延式”城镇化则对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三元”城镇化均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同时拉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城镇化指面向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新发展和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变过去粗放型、环境不友好、质量不高、宜人性与社会保障性差等局面,走具有环境友好、宜居生态、社会和谐、知识支撑、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虽然我国国家总体与省域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出台,实践新型城镇化试点也正在进行,但当前我国新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十分不足。对新型城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首先,追溯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进展,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特征;其次,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最后,从新型城镇化方法论、城镇化理论发展新趋势、核心基础理论、推进途径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都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广大农村为了寻求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环境而自己闯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又是相互促进的。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特殊的所有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乡镇企业”已经突破了集体企业的概念界限,有了更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其主要目标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消防作为安全性的公共服务中的一种,用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本文主要从消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西宁市城北区消防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情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如何构建西宁市城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消防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已有的城镇化模式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城乡分割、人地分割"的模式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剥夺;"政府主导"形成的城镇化造就了城市的新二元结构和新的社会不公。要想真正发挥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必须转变已有的城镇化模式,迈向城镇化的新路,要由"身份等级"观念转向"人人平等"观念;地方政府要由"土地财政"逐渐转向"房产财政";中央和地方在事权分担上要由"事权共担"转向"分层分类责权关系";要将"迈向城镇新路"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明确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方向,以逐渐实现原有的"金字塔型的官僚化社会结构"向"网络型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关系由"血缘亲缘化的个人关系主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的契约化关系主导(包括市场规制和契约)"的转变,完成中国城镇化新旧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惊险一跃",从而奠定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坦途。  相似文献   

16.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追求发展质量和内涵的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措施来实现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城镇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也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镇化概念主要是从四方面来阐述: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空间扩展。然而由于各个学科对城镇化的理解不一,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和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增加相适应;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突破基于经济理性城镇化的局限性;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必须注重表征和内涵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城镇化是中国县域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县域城镇化是伴随着县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本文在对县域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和现状分析之后,探讨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并选择重庆市有代表性的区、市(县级市)、县进行县域城镇化问题的实证分析,最后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作了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逐渐发展到今天,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相当,这是我国发展历史中一项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城市人口涌向城市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个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两个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对于城镇化的稳步进行以及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基本概念性问题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实现问题作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