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鲜有研究系统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从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收、农地交易价值提升的传导途径,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个县(市、区)304个村4264个地块的混合截面数据,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揭示出不同现实情境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减少了熟人间非市场交易,而且促进了地块租赁约定期限,增加了农地有偿流转的可能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和提高农地交易价值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村庄、自利偏好型的农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地权不稳定和外出务工经历弱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海安市摆脱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发展.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强化财政保障机制.设立市级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常态化机制,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三五"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30.88万亩,总投资约8.9亿元,本级财政投入资金7870.5万元.二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整合河道整治资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先进村奖补资金等各项资金,形成合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三是调剂新增耕地收益.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资源潜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的耕地经核定后,及时纳入补充耕地指标库,在满足本区域耕地占补平衡需求的情况下,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配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近年来,通过资源换资金方式,亩均投资标准已提升到3500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与实现路径,服务于耕地整治投资与实施及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工程,以促进土地整治效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和和农户主导型三种类型;(2)不同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有各自的适应环境和优劣势,需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将社会力量引入到耕地整治投资实施中是对耕地投资模式的重要探索,有利于创新土地整治投资模式,提高资金效率,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逐步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耕地整治投资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以来,期限已过半,掌握地方规划实施情况,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进而保障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非常必要。规划实施进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亿亩。"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情况总体较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亿亩,占4亿亩规划总目标的42%。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可望完成。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算县域尺度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参考,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 文章根据DPSIR模型构建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测算了2010—2019年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并识别了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结果 (1)2010—2019年从承载力指数看,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态势。其中,2010—2013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0.36下降至0.33;2014—2019年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从2014年0.41上升至2019年0.70,承载力水平实现了从中级向良好的转变。(2)从障碍因子看,影响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子由高标准农田比例、农药施用强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免耕面积比转变为人均农业产值产出、人均耕地面积、土壤pH。结论 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处于良好水平,同时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产能。(2)科学合理利用耕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与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已明确,其中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焦点和难点在于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三种主要路径。(3)现阶段不同实现路径面临着差异化的困境,市场主导型缺乏完善的产权机制和交易价格机制,政府主导型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缺乏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鉴于此,应从制度设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维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效应,探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的新路径。方法 文章构建“土地整治—农地细碎化—农户生态生产行为”逻辑框架,基于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咸丰县、宣恩县483份农户调查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 (1)土地整治通过治理农地细碎化,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发展,有效降低农户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的投入,有助于塑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2)与政府主导模式相比,新农主导模式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强化土地整治与农地流转的耦合关联,更有利于改善农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促进效果也更为明显。结论 应将农地细碎化治理作为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在巩固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加大新农主导模式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户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分担意识,不断推进土地整治模式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塑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耕地休耕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视域,提出耕地休耕应重点优化休耕区域布局、完善休耕补偿体系、强化休耕地利用及管理,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治理、耕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相结合,全面健全耕地休耕制度等思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基本农田空间定位方法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将老河口市辖区的耕地按农用地自然质量1~5等进行排序;然后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农用地等别分布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以优先划定高等别的耕地资源为基本农田,同时考虑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指导思想,最终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与定位,有利于将基本农田从基本农田分区中与其他地类区分开,使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为县市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 on Farmland Pric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overnment agencies in urbanizing areas are increasingly utilizing purchase and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s to preserve farmland and protect local farm economies. This paper tests the effect of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permanent easement sales on farmland sales prices, using Maryland data. We correct for selectivity bias due to the voluntary nature of these programs in estimating hedonic sales equations. Although preserved parcels' actual land values are lower, the effect of the restriction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se findings may encourage additional participation in preservation programs or justify reductions in the easement prices paid by agencies.  相似文献   

13.
浅谈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弹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耕地的严格保护中寻求弹性保护,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弹性保护,包括数量弹性和空间弹性:然后分别从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内涵、基本农田指标分解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生态退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切实进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所形成的地图和表格等数据成果,研究其在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首先以农用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及分级成果分别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其次将划定结果与以居民地和道路所建立的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探讨哪一类别分等定级成果更适合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利用农用地自然等和利用等划定的基本农田,多数高质量的农用地都被划入基本农田,但只是考虑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的优劣;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划定的基本农田,不仅包含了绝大部分的优质农用地,而且其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及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比自然等和利用等更适合用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农地产权结构包括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具有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效应,进而产生不同的制度绩效。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在保持农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地产权的完全性。渌洋湖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未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结构。  相似文献   

17.
谈加强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对保护耕地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在不断恶化 ,加强耕地保护十分必要。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是利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来促使单位和个人尽量少占耕地、节约耕地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发挥耕地占用税的调控作用 ,保护好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浅议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地不断转化为城市用地。农地城市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而在流转过程对生态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不可忽略。本文在探讨农地的生态保育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最后针对农地流转带来的环境问题 ,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上地资源总价值理论,阐述农用地转用价格的内涵,认为农用土地转用价格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对农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进行补偿的农用土地价格。根据广西柳州市农用土地定级估价更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用土地转用价格的评估方法,通过农用土地基准地价评估来确定农用土地直接使用价值的价格,又通过将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的量化,估计农用土地非使用价值的价格。  相似文献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上述研究结果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通过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匹配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地流转;(3)基于自然地理、生产定位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区域、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有效激活农地流转,应稳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根据区域差异进行精准施策,同时重视提升经营收益、防控风险和技术进步在实现规模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