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闯 《财贸经济》2006,(8):59-65
本文应用35个中国跨区域经营的零售企业和23个在中国市场跨区域经营的跨国零售企业店铺布局的调查数据对中外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跨区域扩张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中外零售企业都选择了大型超市和超市作为跨区域扩张的主导业态,而本土企业的业态组合更加复杂;本土企业的市场覆盖率高于跨国企业,但其店铺网络呈现出"广泛覆盖,局部密集"的特征;跨国企业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的战略布局意图比本土企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连锁零售业扩张行为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钊  吴甦 《商业时代》2005,(21):17-18
中国连锁零售行业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推行店铺扩张战略的必然性。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开设新门店、进入新省份、经营新业态三种扩张方式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对于零售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设点、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跨区域扩张已经成为众多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借鉴西方现有文献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跨区域扩张的动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给出我国房地产企业跨区域扩张的九种动机及其理论解释,为房地产企业跨区域扩张战略的制定及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余江华  冯玉娥 《市场论坛》2006,(3):11-11,14
选择超市的扩张业态是连锁企业有效扩大规模、取得长远利益的根本所在。文章通过国内外超市扩张的比较分析,对连锁超市企业选择跨区域扩张优势业态和业态组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郭燕 《中国市场》2011,(15):95-96,103
2002年以来国际著名平价时装品牌UNIQLO(优衣库)、ZARA、C&A、H&M和GAP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繁花商业街区密集布局,店铺数量迅速增加。本文通过对国际平价时装品牌在华商业零售模式的分析,了解其主要特征便于国内服装企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推进浙江连锁企业跨城市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锁企业要扩张成为一个大企业,跨城市连锁是必经之路。浙江连锁企业的跨城市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规模还十分有限,发展速度也不快,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税收征管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及专卖商品管理体制的约束,要推进浙江连锁企业跨城市发展,需从制度设计层面突破上述体制性障碍,为此,本文提出了推动供锁社系统的连锁企业联合重组、连锁企业直营店实行包税制、简化申办证照手续、为连锁企业创造股票上市场条件、成立浙江连锁经营协会、允许专卖商品在连锁企业内部跨地区划拨等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销售与管理》2006,(10):30-32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公司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说。在进入中国的几年里,星巴克已基本完成在一线城市和热点地区的圈地布局,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已有140多家店铺。自去年起,星巴克已显示出了进军中国二线城市的长期目标,先后在成都、重庆及大连开设新店。  相似文献   

8.
基于天津市2009年-2011年3家大型连锁便利店的调研数据,以SCP分析法为基础,围绕区域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店铺扩张、店铺经营模式、房租及续约情况、平均利润率以及客流量等七个方面的基础信息对城市便利店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便利店业态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盈利模式、企业定位、经营模式以及员工服务管理等角度对便利店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路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以其规范运作、品牌经营、经济实惠、方便快捷、轻松随意等优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并呈现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业态多样化、跨区域经营、外资和民营企业加快扩张、并购重组不断加剧等特征。文章指出,市场定位模糊、规范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体系与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是当前制约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大型零售企业实现成长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应进行科学的企业战略定位,这是其持续快速成长的前提;进行规范化经营,这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基础;实现信息化及高效物流配送系统,这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手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网际商务》2014,(1):34-37
低迷环境中企业的增长途径;战略布局中国:产品开发、渠道拓展、品牌推广并举;挖掘潜在的刚性需求:细分化密集布点扩张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企业有望凭借强大的数据资源优势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实体零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传统店铺式企业被迫调整转型,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又对电商企业落地经营提出要求。文章以互联网、大数据资源为纽带重构生产、流通、消费关系结构,推进线上线下零售业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构建交叉型零售渠道模式,是未来中国零售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渠道整体运行效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内地域分工--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内地域分工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企业内地域分工形式与之相适应。伴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区域内企业立足于整个长三角实现企业内地域分工的愿望也愈发强烈。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阶段企业内地域分工在其范围内不同表现形式的回顾,提出目前长三角范围内企业内地域分工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新阶段下企业内地域分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芳 《江苏商论》2012,(5):27-30
企业组织团购活动的目标主要有提升企业知名度、新产品的上市推广、薄利多销以及增加利润,实现不同的团购目标所采取的定价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以打开市场为组织团购目标的企业,可以采取亏损定价法;以上市推广位目的的企业采用捆绑定价法;以薄利多销为目的的企业可以采取捆绑定价法;以增加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可以采取区分需求法。  相似文献   

14.
台商大陆投资规模扩张与地域转变、两岸贸易高速增长与非均衡发展以及两岸经贸人员往来规模持续增长对香港产生了重要影响,香港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香港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服务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充分利用背靠泛珠三角的地缘条件,依靠自身优势,在泛珠三角地区积极与其它各方开展合作,还要充分利用在两岸经贸交流中的中介地位,深化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从多层面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透析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出口贸易与境外投资。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有:合作出口式走出去、创建境外专业市场、国际连锁专卖、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国际巨头强强合作、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六种。温州民营企业理性地选择“走出去”模式,从产品输出到重视品牌输出,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巧妙地结合起来等,表现了其特有的理性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度假旅游在我国正在兴起,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度假旅游客源地。根据对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的调查,分析其居民度假旅游需求的人口学特征、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和度假偏好,对以长三角为目标市场的度假区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泛珠区域合作的开展及其与东盟经贸联系的加强,泛珠三角正在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桥头堡.在CAFTA框架下,充分发挥香港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使香港成为泛珠三角和东盟两个经济板块对接的平台,既有助于加强内地与东盟的经济交往,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香港繁荣.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同时也造就了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企业。但是各产业园区发展很不平衡,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揭示农业产业演进与农业企业发展的相互规律并制定相应互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六国不同程度地向中国开放电信市场,这为中国信息通讯企业在东盟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区域性市场。现阶段,金融危机对欧美的电信企业有一定冲击,他们在融资方面面临困难,中国电信企业可以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低成本优势,扩大在信息通讯领域对东盟的投资与合作。本文通过对新加坡等六国信息通信市场的分析,总结我国在上述市场中的所处地位和面临的问题,得出适合重点开拓的市场及非重点市场,并根据相应市场特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ntext-embedded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marketing practices of 307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comparing the survey findings with that of Hong Kong and Guangdong SMEs. Chinese SMEs focus on regional markets to avoid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Hong Kong SM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also their Guangdong counterparts in the turbulent nationwide market. To market their own brands, Chinese SMEs have to analyze the market and use superior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s. Chinese SMEs do not attain the superior competitive positions as that of their Guangdong counterparts, but they u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surveys and claims investigation to help develop excellence in product performance. Also, Chinese SMEs have to provide value-add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also a well-rounded marketing competitive strategy to gain market shares. The traditional state-owned enterprise structure in China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join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us, care should be taken in assuming that market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are equally applicable across all places, even in similar cultural contexts.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and mediat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marketing practices of Chinese small firms, specifically when China is in transition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