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但是这一改革却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灭亡。本文试图从清政府的角度探讨清末新政对官僚、立宪派、普通民众的影响与互动,分析清政府"新政"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宪法司法化既要看到其对公民宪法权利保护、制约违宪行为、促进法治进程和中国宪政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不能对其作简单、理想化的理解。只有结合当代中国法制、法治和宪政的建设实践,通盘考虑,才能正确 认识宪法司法化在我国的法治与宪政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清政府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举国上下呼吁变革图强,正当此时,黄遵宪撰著的近代史学名著<日本国志>问世了.该书首倡了学习日本的思想,启迪了国人的观念,为维新变法进行了先期的舆论宣传,并成为湖南新政取法日本实行改革的蓝本,推动了维新变法.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实践。指出其为在中国实现法治社会,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体制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政治与法制近代化。宋教仁为达到目的而终生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5.
税收环境影响税收执法目标的确立。历史上,由于税收环境不同,先后出现了专制主义、法制主义和宪政主义等执法目标。随着税收宪政主义的发展,我国税收执法正在向"税收法治"目标转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法制化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日本法制现代化主要是基于民主宪政体制的确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之需、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并存及现代化产业队伍的壮大这四大因素,进而得出日本法制现代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其对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的一些经验借鉴,以期对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7.
光绪朝后期,清政府先后对一些常关进行了整顿。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或厘清吏治,或精简机构,或陋规归公、杜绝贪污,或厘定税则,或增减征税口岸,等等,应该说,一些常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然而在国家主权部分丧失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对常关的一系列改革,不可能挽救其彻底衰落的历史命运。虽然总税务司对常关改革有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是不断侵蚀清政府直接管理的常关税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词典编篡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是词典编纂方式改革的方向,也是词典编纂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的词典编纂及生成平台Dict-G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组成,并总结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以来,中国财政转型经历了帝国财政崩溃、全能财政试验与宪政财政建设三次大变迁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帝国财政制度走向瓦解,民国时期试图进行变革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进行了全能财政的试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宪政化改革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滤去帝国财政的毒素,通过完善宪政财政程序以推进财政公共化,提高财政制度的长期效率。  相似文献   

10.
汪泽林 《大众商务》2011,(11):18-18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短短两百多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然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非一帆风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大萧条给美国带来沉重打击,而当时的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是否起到了作用,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本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中的个人因素和具体措施及结果的分析,阐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台理性和弊端,显示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表明这二者之间必须存在平衡点,肯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端。从1906年清政府颂布《钦定宪法大纳》到1911年各个部门法的起草完毕,使方效资产阶级“六法”体系的近代法律体系在我国得以确立,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司法制度。因此,清末修律对中国法制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清末修律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它并没有真正完成法治主义的思想转变,在立法内容的现代化上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这也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埋眄了隐患。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民治主义到劳农专政的社会主义的激荡嬗变,集中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宪政思潮演变的轨迹。在其早期宪政思想中,融入了来自于西方各家流派的思想,并且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彰显了自己宪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宪政首先产生于西欧而非中国,这绝非偶然。本文在阐述宪政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素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宪政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素进行比较,得出近代宪政之所以率先在西欧产生,其原因在于西欧具有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基础要素并且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了这一结论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以推进我国宪政的良性演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宪政、法治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有许多不足。只有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情,才能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严复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园其特殊的个人经历及知识结构。提出较为系统的宪政思想。同时。严复又认为中国国民素质尚未达到实行宪政的要求,主张缓行宪政,并将实现宪政之希望寄托于“权威”政治,其宪政理想最终在现实面前破灭。  相似文献   

16.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二元制户籍制度是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在制度方面的根本原因。在所有的政治因素中,户籍制度是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1]宪政指导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将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明确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现实与走向,是进一步对我国行政法制研究的基础,是行政法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指出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其进一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前就应该努力推行宪政。宪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特征。在中国发展宪政首先应该明确社会主义宪政的内涵,了解其价值追求,以此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发展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沈钧儒一生追求宪政,目的就是为人民争取民主权利,落实人权保障。自由、平等是人权的本质特征,沈钧儒对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也有独到见解。综观沈氏人权思想的特点,核心在于维护自由人权,重视人权的法制保障,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