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事实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祝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2,16(2):12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所以将劳动合同规定为要式的、书面的合同 ,意在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同意识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 ,现实生活中 ,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 ,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隐患 ,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极为不利 ,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明确阐述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全面分析事实劳动关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影响及产生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开祝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16(2):12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所以将劳动合同规定为要式的、书面的合同,意在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同意识,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隐患,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极为不利,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明确阐述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全面分析事实劳动关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影响及产生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娄梅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1999,7(2):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各种劳动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对没有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劳动关系应当承认并赋予其法律地位,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给予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各种形态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洁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1,9(2):25-26
当前我国存在着不规范的多重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规范用工的同时,应考虑修改《劳动法》,承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劳动关系立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蔚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5,13(2):15-16
稳定劳动关系,需要劳动立法保驾护航。《劳动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主体,国家以公权力采用法律调控手段,对当事人的权和利进行协调平衡。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用人单位守法情况进行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伤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服务制度基本形成,但是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公司高级职员劳动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英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1-64
公司高级职员是指承担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以公司经理为代表的公司高级管理型劳动者阶层。公司董事、监事与公司之间分别为经营委托合同关系和监督委托合同关系。不属于公司高级职员范畴。公司高级职员劳动关系具有特殊性,较之公司及公司普通劳动者,公司高级职员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对公司高级职员劳动关系应特别立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围绕劳动合同立法,引发了关于劳动关系的诸多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认识的混乱和偏差。劳动关系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其建立和维持首先是建立在劳资双方的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理性基础上。而劳动法律关系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性,是对原有劳动关系的一种强力矫正和平衡。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也可以建立劳务关系.两者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实践中容易混淆,很难正确区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
《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实施。该法是继《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从该法实施的一年来看,它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福君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70-72
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种绝对数量的剩余,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存在着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农民人力资本禀赋较低等较低等政策障碍和自身困难,除城市可以有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深度开发农业、积极发展非农出口、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加农业智力投资等都是扩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令狐冲身受“八道异种真气”,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其产生的渊源和意义,进而部析令狐冲置身其中的江湖态势、自身爱情和个人性格,以展示他的人生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体,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用线性化的logit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概率和流向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迁出地的人均耕地、劳动者受教育状况、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收入以及两地距离等对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迁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和平劳动理论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及收入形态的基础,必须结俣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范围,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收入形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雇佣性质的劳资、分配关系是一种历史进步,应勇敢地承认剥削存在的合理性,应在极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共生.应通过健全法制和规范政府行为来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权益并规范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通过健全劳动监督检查机制,保护私营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应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机制为私营企业员工提供医疗和生活保障.逐步完善私营企业的劳资分配关系,促进私营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广信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1(2):18-22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按此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的劳动,必然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劳动是一个与社会生产目的相联系的范畴,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共同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试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寻找根据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王晓萌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4,20(5):47-50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政治保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程淑荣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17-19
《劳动合同法》坚持了《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完善,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20(6):117-119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我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办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增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 相似文献
20.
劳动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其配置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过程。优化劳动要素配置包括劳动力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以及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改善。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劳动力总量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总体上而言,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断提升;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出现了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报酬份额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局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予以解决,以不断提升劳动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