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日趋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为了解决此类环境问题,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由发达国家最早提出的"低碳经济"一词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优势博得当今世界的广泛重视,并深深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低碳经济对能源利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莫大的影响。虽然中国经济在向低碳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受社会现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是,中国也应在向低碳经济结构的转型中积极做好战略准备,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家华 《中国市场》2010,(11):61-65
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综合考虑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但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引导消费者行为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
在气候问题备受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当前正面临严峻的国际减排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作为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岛国,是低碳经济最积极的倡导者与推进者,通过多年来的节能减排与技术革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从而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根宝 《消费导刊》2013,(4):100-100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行业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各国走低碳经济之路,强化节能减排,必将迎来大规模的新能源革命。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因能源结构不合理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原因,导致能源与环境、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所以,我国必须从我国国情和能源利用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前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6.
迫于能源问题及人们生活环境的需要,"低碳经济"一词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既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又可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构思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郭毳 《北方经贸》2010,(10):14-16
要遏制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家园,控制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人类就必须减少碳排放,走低碳经济之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要以四个创新作为推动手段,即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创新,提高对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碳经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赵霞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0):13-14
低碳经济的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创建新的清洁能源结构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全球变暖等一些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就已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世界经济吹起了向低碳经济转型号角。我国要实现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不是那么顺利,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工业化后期出现萌茅的新的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包含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低碳经济是适合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以应对化石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建设低碳社会,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涉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全球能源问题愈加严重,低碳能源的研究及发展应运而生,促使国家能源体系获得新的拐点。因此,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应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努力推动以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进程,在促进我国尽早进入低碳社会同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相继推崇的经济模式。在低碳经济的冲击下,过去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对营销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实现新时代市场营销的必要手段。以低碳经济为前提,创造出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有利于彻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迫在眉捷。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现状,阐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低碳绿在国外的应用,担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迫在眉捷。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现状,阐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低碳绿在国外的应用,担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正下大力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锁定效应和黑猫模式的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方面的挑战。我国应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加强对公众消费理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欧洲、美国、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出现了新特点:制定与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低碳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以开发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手段;以财税政策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对我国如下启示: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建立低碳经济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结构优化举措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优化能源结构需从能源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在保持着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逐年增大,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增长而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江苏省1985年—2007年的能源消耗情况,可以计算出江苏省的碳足迹和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并由此清晰地看出:江苏省的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从1996年开始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较1995年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一直维持在较高的能耗水平,碳汇空间还相当大。最后,针对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这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变,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使人类开始思索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转变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选择节能路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城市等,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通过工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在总体上为实现我国二氧化碳减少排放目标做出贡献,也是黑龙江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大空间。但同时有一些不乐观的因素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先进技术对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进行转变和建设,如通过城乡结合改变发展理念,转变成循环经济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