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浅谈人文精神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西方文化中一个独立的模式,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第一是自然的对立,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世界;第二每个人的价值在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的完善;第三强调理性,但反对工具理性,强调内在的质的价值。作为学问,人文精神重道德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在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实用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影响下,强调理性,在研究方法上则偏向于基于事实基础的理性实证方法,在技术和手段的层面上充实并完善着公共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研究的范式似乎脱离了现实,已经很难适应实际生活中的政策需要,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另一种价值判断,即公平正义论,它强调的则是道德伦理和规范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普遍主义的现代理性许诺越来越陷入无可挽救的矛盾中,社会学理论也越来越脱离了社会现实,因此后现代通过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修辞性,倡导一种跨学科性的、反对基础主义的多元性社会叙事方式。塞德曼综合了许多后现代社会学家做的经验主义分析,试图为公众提供可供选择的观察社会世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论信息社会的知识转向--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理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学利奥塔的知识理论认为,后现代信息社会的知识,已不再追求工业社会的理性、思辨和理想,而是走向高度的技术化、商品化和权力化,并呈现出异质、多元和悖谬性的特点。它反映了科学知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内在矛盾冲突,但对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继承关系则重视不够,因此其方法论又有明显的偏颇和失误。  相似文献   

5.
徐萍 《企业家天地》2007,(3):147-147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它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和新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目出现的,人们称其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它们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  相似文献   

6.
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真相和责任的故事,其中碎片化、互文和隐喻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碎片化叙事方式符合主人公的记忆特性和心理需求;文内互文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隐喻的手法彰显了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通过呈现以主人公为代表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理性自诘,作者反思并评判了当今英国社会现状,提倡人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张容 《企业家天地》2007,(2):149-149
道德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道德情境中,在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倾向的统一。它在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即其感悟性。感悟性思维方式是指对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等思考不遵循惯常的逻辑法则,也未经过严密的分析、推论,而是直接、突然地领悟问题,即崇尚用直觉和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同志一直很重视人民群众的消费生活,把它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并认为要提高居民消费,必须发展经济,还提出发展农业、轻工业、商业一些具体措施;刘少奇同志在强调提高居民消费的同时,又强调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特别要反对领导干部的特殊化;刘少奇同志关于提高居民消费的具体对策,如提高居民收入、发展商品流通、优化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教育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的有效运行需要道德支撑。当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种秩序,它更强调的是经济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一种不损人利己的行为。在以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道德存在好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道德缺失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思想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初民对大自然认识的理性概括。它几乎渗透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规范着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而传统商道就蕴含了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文试从传统儒商的道德观、义利观、诚信观、金钱观四个方面论述传统儒商的内在涵蕴,认为“天人合一”是传统儒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社会营销与传统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企业已基本上树立起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市场营销观念显然超越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但是,消费者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的,既有或多或少的道德观念但又不是道德人,他们在购买动机、购买行为、消费方式时不可能总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全面照顾社会的利益和人类的可持性发展.如果企业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投其所好,往往会导致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损害,社会的利益被忽视,可持续性发展遭威胁.社会营销观正是弥补市场营销观念的不足.它仍然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但强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时,要设身处地地为消费者着想,以增进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它仍然要求利润,但又同时顾及社会的利益.这种把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社会营销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营销理论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的产物.社会营销观念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有普世性.而这种普世性道德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能找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既要学习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也应该吸取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  相似文献   

13.
钱伟长先生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理念突出体现在反对照本宣科,提倡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反对文理分家,鼓励触类旁通的综合化教学;反对脱离实际,强调提纲挈领的启发式教学。他始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人的发展,倡导建立一个创新化的课堂,使教学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上无法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滞胀等问题时,理性预期学派随之崛起,它通过理性预期假设,并运用模拟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主张自由经营,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对此可进行辨证的舍取.  相似文献   

15.
饶昊 《大众商务》2010,(16):242-243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化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继承其精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尚人的价值,注重和谐稳定;道德价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观整体思维,矛盾辩证分析;长励不衰的传统美德,和平友善,热爱祖国。批判其糟粕:纲常名教,尊插等级;宗法观念,小农意识;好古复旧,封闭保守;人身依附,压抑个性;贬利禁欲,轻视科技;志行,缺乏民主法制。我们既反对民族文化的保守主义,又反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变革思维范式,强调对人的关注,倡导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平等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知识道德”的教育,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我国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了种种困境。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就是为了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该理念能实现道德教育的“人性化”,有着合理性、科学性的基础。其理念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的理念;“个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道德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理念;“个体道德生成是文化互动”的理念;“教材上的道德知识只能作为‘文本’”的理念;“个体自我道德经验反思是道德建构的必要过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道德判断模式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判断的研究长时间内一直遵循着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性主义模式,但随着Hadit提出社会直觉模型,传统的理性模型受到了挑战。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由快速、自发的直觉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