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欢 《消费导刊》2009,(13):218-218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陈伟 《商》2014,(5):101-101
以中国当代电影作品为例,结合相应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进行总结与透析,呈现出目前中国女性对自身性别认定、两性平等等社会关系的困惑与反抗。  相似文献   

3.
《投名状》2007年12月12正式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以1027个拷贝的投放量打破国内电影史上的发行纪录,成为第一部拷贝过千的华语电影。这部影片整个剧组500多个男人,只有徐静蕾一个女人,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形容为“男人戏”。  相似文献   

4.
《投名状》2007年12月12正式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以1027个拷贝的投放量打破国内电影史上的发行纪录,成为第一部拷贝过千的华语电影。这部影片整个剧组500多个男人,只有徐静蕾一个女人,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形容为“男人戏”。  相似文献   

5.
《市场周刊》2010,(7):122-122
如果不是因为李连杰.我想我还是会走进影院去看看这部电影,整个幕后班底太强大了.强得不亚于任何一部有模有样的大制作。摄影指导杜可风.美术指导奚仲文.电影配乐久石让.剪辑张叔平.片尾曲周杰伦。看了这样的阵容.你会以为这是一部以功夫为卖点的商业大片。其实不然.这部名为《海洋天堂》的电影.是一部没有任何商业噱头、充满了悲悯和父爱的文艺片。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国早期电影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采用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等理论来进行。本文从女性使用的"手帕"这一服饰道具入手,从人物造型、表演结构、视觉愉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试图再现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她们的一颦一笑、掩面拭泪中,分析手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特定情感、辅助戏剧设计、体现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是一种致力于促进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它对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旅游是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审视女性旅游开发的产物,它以女性为主题和主要客源市场,针对女性特征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在旅游的过程中体现对女性的尊重与关爱。  相似文献   

8.
布达佩斯,一个遥远却充满故事的城市。当年的电影《布达佩斯之恋》让人抑郁无比,但并非因为那首《黑色星期天》,而是那个乌云密布、模棱两可的时代。如今,银幕上又诞生了一部以这座城市命名的电影。  相似文献   

9.
《商》2015,(5)
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是一部幽默中带着伤感、悲剧中渗透真情的现代爱情片。在这部甜蜜与悲痛、爱情与病魔交织的影片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真诚和感人之处。本文从叙事线索、叙事结构两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了分析,以便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的主题——爱情。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部作品,其许多作品都体现出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三部戏剧为例,分析了作者笔下的女性之共同点以及其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曹雪 《消费导刊》2014,(9):195-196
本文旨在以精神分析学为出发点,通过电影的造梦机制、认同机制以及开放环境下的电影分析三方面来尝试分析电影在心理上的治愈功能,以探索开放环境下透过电影心理赏析促进观者心理创伤疗愈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小时代、土豪金、阴道说、"炫"营销",这四者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暗地里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小时代》,是由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自编自导的一部电影,没人想到,这部被《人民日报》评论定性为"商业包装的伪理想"的电影,在2013年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特殊案例,它的票房收入竟超5亿!这部电影《小时代》,肆意挥洒的消费符号,有人形容"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看了电影《小时代》,我从中看到了一个词:"炫"!  相似文献   

13.
唐超 《中国广告》2014,(11):56-57
正有效的传播策略,如何让一部并不看好的电影叫好又叫座。2014年夏季,由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抢占了各大报纸的头条版面,很多人质疑这位曾经的"叛逆"学生是否能带来一部精彩的电影。但出乎意料的是电影以"话题营销"的方式,通过低宣传成本轻松抢占公众视野,在大片争相上映的暑期档使出"巧劲儿"杀出重围,让这部不被看好的电影名利双收,既叫好又叫座。9月24日下午,《后会无期》宣传统筹总负责人张冠仁  相似文献   

14.
用爱救赎     
Grey 《市场周刊》2008,(11):102-102
这部根据聊斋改编的电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悚,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与妖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似又是一个人鬼情未了的俗套,或是矫揉造作的多角恋,可是陈嘉上导演在电影中对于质朴爱情的回归却是出人意料的。  相似文献   

15.
王建婷  邢中先 《品牌》2014,(12):124-124
<正>一、从电影引发的人生思考——自由在高处《肖申克的救赎》是我至今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闲来无事看了好些遍。该影片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安迪原本是一位银行家,因被错判入狱,不得不在牢狱中度过余生。但他并没有绝望,因为他相信"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后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位银行家越狱成功。这是一部有关自救和希望的影片。这部影片最让我难以忘怀并有所感触的便是这三个镜头: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4)
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美国历史,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阿甘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女性主义被引进中国,在为中国的女性主义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对其在中国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男女平等"的要求作为一种话语被女性主义提出同时又被后现代话语所消解。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的结合本身似乎就存在着矛盾。于中国而言,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即使再好,不与中国的实际结合,也是枉然。  相似文献   

18.
刘珊 《商》2014,(52):130-131
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小说展现了加拿大特定时期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和社会风貌。本文结合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分析小说中两种不同的女性书写形式,阐释女性书写解构男性意识对女性身心的控制,消解女性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的“他者”地位,实现两性和谐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借助这一理论可以探讨译者性别对译本的影响。本文从性别与翻译视角出发,以《钟形罩》两译本为例,对比分析男女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对原文中女性主义意识的不同理解以及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态度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电影《摩托日记》的宣传语。这部电影改编自格瓦拉的同名自传,记录了切·格瓦拉23 岁读博士时纵贯南美直到委内瑞拉北部的一次漫游,在历时8个月、行8000公里的旅途中,出身优越家庭的格瓦拉目睹的一切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萌发了决定其一生的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