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史上最严厉调控”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提出“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相似文献   

2.
此前北京公积金二套房的政策是.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为同期首套住房个人贷款利率的1.1倍。4月7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了《关于实行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差别化政策的通知》,提出借款申请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贷款.其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  相似文献   

3.
更多潜在购房资金被禁入场,需求端的调控政策日益强势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发文:第二套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对象,限制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水平的家庭;第三套房的公积金贷款停止发放。事实上,从4月开始,贯穿全年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导刊》2007,(22):16-19
核心提示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简称9.27文件),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 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同时,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至此,传言已久的房贷紧缩政策正式出台。这是地产调控大转向,确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2007年9月27日共同发布通知,要求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通知要求,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双提高"的措施,很明显是为抑制已经拥有自有住房者的二次置业冲动,另则可以降低投资收益比。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拳"中的最新一记,目标是对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热潮加以限制。第二套房信贷政策出台后,在购房者和房地产业界,或者说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各地在执行第二套房认定标准上也出现分歧。  相似文献   

6.
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决定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  相似文献   

7.
从5月1日开始,在广州、佛山、珠海、惠州、江门、中山、东莞、肇庆八个城市缴存公积金者,只要符合条件,就可在上述任一城市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有关专家指出,珠三角地区住房公积金的异地贷款,打破了珠三角公积金贷款管理的壁垒,有利于促进资金流的良性互动,活跃住房消费,  相似文献   

8.
王瀛 《英才》2010,(6):104-105
继国务院月出台了十条楼市调控政策后,4月30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文件的通知》。紧随其后,青岛、深圳等地相继出台细则落实国务院调控政策。其中,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50%、叫停第三套房及未完税一年的外地人购房贷款,同一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住房的政策被评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新政。”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调控政策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住房调控政策进行了分析。2005年国务院为解决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和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先后出台了两个“八条”,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快和一些地方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但一些地方对两个“八条”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第一,房地产供应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市场上高价位大面积的住房比例偏高,普通老…  相似文献   

10.
刘云 《国土经济》2011,(4):78-78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新山台的楼市调控“新国八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把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最低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此举显然是为了抑制对第二套房的过度投机,但对是否缩短第二套房按揭贷款还款期限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建议各地正在研宄制定落实“国八条”的地方调控细则中,可考虑缩短第二套房按揭贷款还款期限。  相似文献   

11.
《北京房地产》2008,(3):58-59
2007年9月27日,央行发布通知明确,对于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此次央行提高购买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2.
近日,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了“加大公积金个人贷款力度,扩大住房消费”的11条“新政”。这11条“新政”包括: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上限;降低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申请条件;公积金组合贷款业务享受最新优惠利率;为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购房提供便利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通公积金贷款担保及抵押的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住房公积金贷款对我国住宅价格的影响明显加强,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已成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影响住宅价格进行了理论的分析,提给出了影响住宅价格的计量模型,计量实证分析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住宅价格影响机制,为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提出了调整现行住房公积金相关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正式在天津开业。这是我国首家获得央行批准的,按照国际通行运作模式建立的住房储蓄银行。它将住房储蓄业务引进中国,使得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三种住房金融模式(即住房抵押贷款、公积金贷款和住房储蓄贷款)在中国金融市场齐备。 与一般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不同,该银行住房储蓄业务遵循"先存后贷,低存低贷,固定利率"的原则。比起其他银行,中德银行的主要优势就是利率低,该行五年以上贷款的最低利率是3.3%,是国内各种个人住房贷款中利率最低的,不仅远低于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5.04%的标准,也低于住房公积金贷款4.05%的利率。  相似文献   

15.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13,(8):16-16
利率改革影响不大留"尾巴"为调控房产让路央行日前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本次措施共有四条: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一、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住房公积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住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普通城市居民购买住房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政府调控住房需求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个例证是2008年末当住房市场遭遇寒流时,各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中,都不约而同地放宽了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房地产》2007,(11):60-61
广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各大城市购房贷款真正的紧缩后,北京目前也将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40%,同时将住房贷款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也就是说,在第一套贷款没有还清的情况下,再购买第二套住房不仅前期要多准备出几万甚至十几万首付款,而且贷款利息也将提高20%之多。“中大恒基”副总付严分析,目前监管层的调控思路就是区分一般性住房需求和投资性住房需求,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同时保障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因此这次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针对多套房的购房者,  相似文献   

18.
《北京房地产》2007,(11):78-78
央行、银监会目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住房信贷政策有了新调整 “房贷新政”新在哪? 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通知》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合)以上住房的借款人,提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明确要求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并要求商业银行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同时,为保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防范信贷风险,强调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相似文献   

19.
楼市调控下如何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住房公积金政策在楼市调控中的运用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近年来纷纷出台楼市调控措施,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利率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区分自住性首次购房与投资性二次购房等等,力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对于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调整措施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20.
《山东企业管理》2011,(11):71-72
一:新国八条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即“新国八条”),提出包括要求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限购措施、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住房保障等在内的一揽子调控政策。“新国八条”是我国近几年有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最严厉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