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六大以来,关于江泽民人学思想得到较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学术界对其形成的条件、内容、特点和意义,尤其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不乏深刻见解,但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心人、发展人和完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色,人学的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最新范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学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开放和创新的意识,坚持不断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学"这一范畴,但透过其理论视角境域的结构层面可以发现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涵涉,内蕴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深沉眷注.因此,邓小平人学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石和社会主义改革论建立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三平精神"是河南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原崛起过程中教师所应弘扬的基本精神。其包含着为人处世的辩证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师魂。"三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生动展现。弘扬"三平精神",教师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沟通——反思——建构"发展机制,深刻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传统西方哲学人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发展性等特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研究生在校学习自由性、自主性强,空闲时间多等特点,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科学增设各种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转变观念,制定切合实际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才能够促进研究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综合性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学通过人的生存、人的本质、人的发展来探讨现实的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学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人学为理论指导,积极构建实现高校学困生转化的机制体系,以提高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被人们誉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甚至被誉为20世纪西方哲学最伟大的两个巨人之一。本文将以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整体为灵魂,以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受制性为主线,围绕存在论展开讨论,以期阐述其人学思想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践逻辑。深入探究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党和人民百年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之治"迎来了理论化的重要机遇节点.与西方治理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学为学理根基不同,"中国之治"的人学自觉,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在话语上有一个从自由到自信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以"人民自由幸福"为理论核心奠定了社会主义人学话语的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人学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自觉,塑造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并升华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话语,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代要求和"善治"的本质,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推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这个主题,本文认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尚未实现实质性进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经验"的哲学基础或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个性特色研究还欠"火候".该领域研究思路目前的"尴尬"直接影响了其进展.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定位、构架、称谓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胜利和成就,根本原因是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经验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就顺利发展;结合得不好,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就受挫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发展。中国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内蕴着客观的历史逻辑理路,而且事实上始终遵循着整体性继承——个别性突破——阶段性整合的理论创新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强烈而自觉的互动。其间,离不开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文化自觉”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现中国化的一种必需。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品格使然,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对异域思想文化的鄙夷和拒斥,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是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主性在思想文化上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根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升华,同时也是话语形态体系的演进变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被不同的话语形态不断解读和诠释,呈扬出民族化、具体化、系统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品质,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次理性跃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当代的规范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其中国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重中之重,而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主要就体现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上。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其实事求是和对矛盾的全面解说开唯物论与辩证法中国化的先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对对立面和谐合作关系的阐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制高点。伴随着时代和任务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被表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是主题或称一体,其内涵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在其结合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两翼。一体两翼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规范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准确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问题为研究起点,整体审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了革命、建设、改革等阶段,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产生了很丰富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了以创新性为核心的集实践性、曲折性、群众性、民族性为一体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