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系中,产业集群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的关联极为紧密。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的区位特征和资源共享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取新的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环境,使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效应和综合竞争力都得到提升。因此,分析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然后,讨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机制,最后从不同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先卫  阎理 《经济地理》2006,26(1):20-22,36
以物理学的场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对经济空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介绍了用空间趋势面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经济空间的方法,建立了产出函数梯度场模型和产业关联梯度场模型,用此两个模型可以掌握各区域经济和各产业在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空间的影响。文中提供的方法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斌  刘朝明  李亮 《生产力研究》2007,(16):115-117
对产业关联强度的研究在产业经济理论上是一个新的进展。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一个区域经济体系中不同省级行政区产业间投入和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制定相关的区域产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文章以MRIO模型为原型简化了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推导出两个新的系数,使得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区域间产业关联强度研究成为可能,并对四川和重庆之间七部门的产业关联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相雪梅 《技术经济》2020,39(10):128-137
省内城市间经济关联及其结构为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依据。在采用市级关键企业信息和省级产业关联信息获得省内城市间经济关联关系基础上,计算城市间经济关联权重,用之修正王欣等采用的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型中的 ,从而综合考虑产业结构、企业活动、经济总量、空间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间经济关联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客观反映城市间经济关联结构的省内城市网络模型,并利用山东省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山东省城市网络的4类结构,从城市对直接关联城市的影响、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城市对城市群的控制调节能力、城市的潜在影响力等方面量化了城市的各类影响力,从而从经济关联视角为省内城市间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加强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有利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空间基础。构建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需要从产业、区域、跨区域等层面进行空间布局,即加强产业层面的低碳技术创新空间关联、区域层面的低碳知识创新空间关联、跨区域层面的低碳文化创新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7.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雨  张京祥 《经济地理》2022,42(1):28-36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9.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刍议产业关联视角下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县域经济的产业关联理论研究框架,从产业关联来探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从主导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关联的纽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产业关联角度提出县域经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纽带等方面的产业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数据,基于邻接和距离规则定义空间权重矩阵,采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邻接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联系强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88—1993年,苏南与苏中、苏北空间差异并不显著;②1994—1996年,全省经济布局极化现象显著增强;③1997—2003年,极化现象有所缓解;④2004—2008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基于距离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初步推断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正的空间关联性影响范围在240 km之内。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沿江地带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2009年前还有很大改观,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带动。  相似文献   

12.
赵伟光  敬莉 《财经科学》2015,(3):131-140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通过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年以来新疆14地州全域和局域两个层面上的区域关联进行研究,并通引入表征区域关联的新经济地理变量“市场潜能”,对区域联系效应和空间外溢对于新疆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计量分析.结论表明,新疆区域关联性逐渐加深.市场潜能提高1%,区域经济提高0.29个百分点,同时在忽视区域关联效应,会造成过度高估资本投资对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现代经济学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来探讨军民融合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下,将军事产业技术进步作为外生性变量考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从产业经济学中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区域内军民产业关联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笔者力求全面的分析当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军事产业技术进步和军民融合式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目的在于使人们意识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收集2000—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专利申请及相关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QAP 方法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的重要特征是区域非均衡性,马太效应显著; ②强强型关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部分中部地区,弱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与西南地区,弱强、强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北部、中部与南部地区;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及关联影响因素中,投入变量的R&D经费为显著正相关,R&D人员为显著负相关。溢出变量的产学研合作为不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地理距离为显著正相关,FDI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创新发展是国家及区域间竞争的主要决定因素,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属性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结合2005—2015年互联网及创新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关联及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1)互联网可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网络高效分工下的多重正反馈循环机制,属于新经济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的新路径;(2)中国省域互联网的发展已形成明显的"沿海—内陆"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非收敛性特征和多重轴—辐结构,区域间"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3)在同时考虑地理近邻、地理距离和经济空间三类空间权重下,互联网变量和其空间滞后项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相较地理维度的权重,经济维度权重的互联网作用系数值相对更高。经过测算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后,发现互联网的区域反馈效应相对较低,即说明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有较明显的推动效用。  相似文献   

16.
金融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助推器,对其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准确识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建立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识别区域的金融空间关联关系,基于此设计金融关联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空间关联的经济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间金融发展具有稳健的空间关联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金融发展能有效拉动本区域经济状况,对周边区域经济正向拉动效应相对微弱。建议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城际间金融交流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发展正向溢出效应,拉动沿海地区蓝色经济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对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研究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货运量作物流指标,区域生产总值作经济指标,构建VAR模型,对其结果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对比出三大经济圈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异同,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结论对三大经济圈物流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即协调各地区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增强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完善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春霞 《经济地理》2006,26(5):742-747
产业空间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依赖于对产业地理分布状况的准确测度。产业空间分布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发展了多种产业地理集中测度方法。传统的Herfindahl指数、区位Gini系数是衡量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最为常用的方法。近年来新发展的E—G指数、M—S指数、L函数、D函数、M函数是对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和提高,极大促进了产业地理集中研究的发展。上述方法可以分成两类:单一地理尺度方法和基于距离的多空间尺度方法。不同的方法各有成功和不足之处。文章对已有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以促进对这些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产业组织变革,产业价值链片断化分解与空间重组.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群形成与发展面临新的经济环境.论文在组织梳理城市发展现状、实践背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分析基于集聚经济三维框架的推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区域经济空间联系为背景,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城市群物流需求规模空间分布测度方法。通过计算城市各产业与物流需求的关联度,测度各产业物流需求关联量(当量值),结合城市群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物流需求规模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检验了该测度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