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了1985年与2004年中国各省(市、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然后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两个时期要素产出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随着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入,土地与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资本的投入比例日益上升。就产出弹性而言,2004年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劳动次之,土地的产出弹性最小。但与1985年相比,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化趋势不同,其中资本与土地的产出弹性呈现幅度不等的下降,而劳动的产出弹性则是上升的。研究同时表明中国农业产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近期内增加农业的资本投入对农业的增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要素产出弹性是分析经济增长的绩效、特征与可持续性等问题的重要参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要素产出弹性估计结果是:1978-2004年,资本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56,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44,并且资本的产出弹性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劳动产出弹性呈不断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在3.7%~3.9%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中西部地区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一个用于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就科教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19个省市的科技和教育支出都对国民产出有微弱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都不是很显著。相对于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检验的显著水平相对更高。同时,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都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有正向影响,但教育支出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的影响幅度都高于科技支出对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基于河南省1989-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828,人力存量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172,人力资本水平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034,物质资本产出弹性远远高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说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的  相似文献   

5.
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相似文献   

6.
按照管理、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关系的新理论假说,利用我国9个发达地区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要素产出弹性理论假说的检验,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在技术进步中一直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缺乏自主创新,从而使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增加型,理论假说前提的偏离导致实证分析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不一致。结论表明,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可以选择的技术进步方式不同,要素投入的组合方式也不同。当前我国应该改变资本投入过快增长的现状,强调管理要素和高素质劳动力投入,通过不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按照管理、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关系新的理论假说,利用我国9个发达地区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要素产出弹性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在技术进步中一直主要依靠技术引进,缺乏自主创新,从而使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增加型,理论假说前提的偏离导致实证分析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不一致。这说明,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可以选择的技术进步方式不同,要素投入的组合方式也不同。当前我国应该改变资本投入过快增长的现状,强调管理要素和高素质劳动力投入,通过不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改革以来,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特征——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市场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显著。利用2001—2005年间中国的省域数据,分析了市场化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及对要素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此样本期间,各省域的市场化程度通过对提升技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市场化程度对资本产出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劳动产出弹性和技术产出弹性依次减小。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增加资本投资及扩大劳动就业是保证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关系假说,即在技术中性条件下,管理要素的产出弹性与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成正比,与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成反比。通过构建自变量包括资本、劳动和管理要素的简单宏观生产模型,理论上证明了上述假说,经验上利用1970-2006年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和OECD七国面板数据也较好验证了假说。这种理论假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为我国继续回到经济快速增长的轨道而进行的政策选择空间提供了一个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刘彤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18-19,32
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验证索洛模型稳定状态的存在。技术参数、储蓄率、资本的产出弹性增加,都可以提高稳态的人均资本量。技术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人们普遍认识,储蓄率短期内较为稳定,资本的产出弹性的变动对人均资本量、单位劳动的产出和消费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当关注资本的产出弹性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高资本的产出弹性的途径主要是发展教育,促进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将面板数据应用于状态空间模型并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含有时变参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选取省际面板数据估算了1986-2011年东、中、西部的产出弹性及技术进步效率,确定了不同区域要素弹性及技术水平的时期变化趋势,并对其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逐步下降,劳动产出弹性稳步上升;中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均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资本产出弹性逐步上升,劳动产出弹性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2.
资本产出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经济体为获得单位产出时所需要投入的资本量。较低的资本产出比意味着可以用较少的资本获得相对多的产出。生产过程中,技术往往起着节约资本的作用。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投入同样的资本,高技术的使用总是带来较高的产出。总之,资本产出比揭示的是资本的产出效率。当资本与产出的增长率相同时,资本产出比就会保持稳定。著名的Kaldor(1963)经济增长事实告诉我们,美国的资本产出比是相对的稳定的。对此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是,经济存在向稳态(steady state)收敛的趋势。在稳态,人均有效劳动的资本与人均有效劳动的产出都是常数,资本与产出此时的增长率都与外生的技术进步率相同,因此在稳态时的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常数。而Paul S.Anderson(1961)和John E.La Tourette(1969)在对资本产出比的研究中却发现,在短期,资本产出比会保持稳定,但是在长期,资本产出比有一个下降的趋势。R.Robson(1965)和Nicholas v.Gianaris(1970)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产出比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产出比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事实上,当经济体产出的增长率与资本的增长率不能同步时,资本产出比就会呈现出波动。经济体的投资率、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与资本的可替代程度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会引起资本产出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6—2007年全国31个省份医药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医药制造业生产函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函数进行参数估计,考察科技进步、劳动、资本对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为8.00%,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仅为0.325,这说明医药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且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最后结合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钢铁行业能源内部的替代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红亮  陈凯  闫波 《技术经济》2010,29(9):56-59
本文运用中国钢铁行业滞后一期的产出代替劳动和资本变量,把钢铁行业能源投入要素分解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投入,建立了一个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用岭回归估算了中国钢铁行业各能源品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结果表明:煤炭与石油、煤炭与天然气、煤炭与电力的替代弹性在1左右,中国钢铁行业可通过用石油、天然气、电力替代煤炭来实现其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层面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进行了拓展,指出二元经济结构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存在收入差距,这种差距与城乡两部门的劳动力-人口的转化、经济产出-居民收入的转化以及劳动力-经济产出的转化紧密相关。二元经济结构可被分解为四种因素:收入产出比差距、资本产出比差距、资本劳动比差距和劳动参与率差距。基于这种因素分解法,实证分析得出:1981-2009年,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收入产出比差距、资本产出比差距、资本劳动比差距和劳动参与率差距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6876%,-1373%,16435%和1814%,而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年均贡献度为15062%。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差距(尤其是资本劳动比差距)和劳动参与率差距,这源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伴随着农村资本形成相对迟缓以及农村人口迁移相对滞后。基于这些结论可以给出新时期我国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柳瑞禹  刘晖  邱丹 《技术经济》2012,31(3):96-102,127
遵循投入-产出的思路,从资本、劳动、能源三个要素的变动及其相互替代关系入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能源价格发生变化时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变化以及对最终产出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可以抵消能源成本上升给企业产出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资本投入越早,能源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份额波动与生产率波动、产出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中国劳动份额具有逆周期波动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生产率冲击与要素收入份额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中国劳动份额波动在经济周期中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份额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较强的持续性以及逆周期性;本文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波动特征,在产出和消费波动上的Kydland-Prescott比率分别高达93%和91%,分别解释了投资、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68%、58%和34%的波动,并较好地预测了消费、投资、资本存量的顺周期特征;面对劳动份额冲击,产出、投资、资本存量、生产率均会产生负向效应,消费表现出先提升后下降的动态效应,劳动投入则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经济学原理,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资料和技术水平。劳动力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货币表现形式就是资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技术水平和它们的结合程度以及不断改进管理等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从而技术水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劳动、资金、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可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即:Y=KαLβAγ其中,Y表示产出,K、L分别表示资金、劳动的投入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α、β为资金、劳动的产出弹性,γ表示技术的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19.
刘会丽 《经济论坛》2014,(10):19-24
本文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出发,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各生产要素在投入方面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资源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均有下降,同时又会使单位劳动获得更多的资本投入,只有提高单位劳动产出,才能保持或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人口老龄化增加了社会的消费支出负担,使得用于生产的积累性资金比例下降,资本的相对稀缺要求不断优化投资质量,提高单位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益;人口老龄化使得技术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C-D生产函数形式的有效劳动模型,测度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哈尔滨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42%,产出的资本和有效劳动弹性之和为1.1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