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兵武 《广告大观》2007,(2S):46-48
近年来,众多本土企业试图借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部分业务,来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跻身于世界品牌的目的。 然而,我国跨国品牌并购可谓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获得教训的学费昂贵得令人咋舌。到底什么原因让跨国品牌并购难成正果呢?是因为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隔阂终究难以消除,还是因为忽略了被并购品牌背后的上帝:消费者?并购是我国品牌挺进国际市场的必然环节吗?我们需要的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程严 《商》2012,(10):21-21
到德国买技术自2007年开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多以资源并购为目标。但现在海外并购以逐渐向技术、品牌和市场转向。中国投资者在收购外国企业方面越来越精明,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原材料,而是为获取可持续成长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何缺乏影响力?改革开放20年,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但有多少在国际上叫得响?与国际上众多的品牌企业相比,其不仅数量少,而且影响力也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品牌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儿?我认为,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的品牌企业还没有对建立经济资源联盟体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资源联盟体”模式是国际上通行的品牌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一。我国的品牌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大而全”的经营方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纵向集权化管理”的表现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势必出现:1…  相似文献   

4.
探讨外资的消灭式品牌并购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外资的进入和对企业大规模并购的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并购方式——消灭式品牌并购。该文从外资对中国品牌的消灭式并购的现状入手,剖析了消灭式品牌并购的目的,并对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品牌并购     
品牌并购是指某一企业收购另一企业的品牌所有权,有权使用该品牌资产,共负责塑造、管理和维护该品牌,最终实现品牌价值提升的目的。与以企业间所有资产的合并、整合、优化为特点的资产并购不同,品牌并购仅仅涉及无形资产——品牌的并购,它是品牌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是品牌价值的体现,是企业并购的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6.
“狼群”来袭,本土品牌能否HOLD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新利 《广告大观》2011,(11):53-54
缘起:近年来,外国企业并购中国本土品牌的事件逐渐增多,有人认为这是本土品牌的发展机会,但也有人看成是"群狼"来袭。究竟是福还是祸?一幕幕并购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笔者希望:大家能够冷静看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为民族品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糖烟酒周刊》2007,(34):12-12
1 为什么我们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白酒文化?我想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我们的确没有把白酒文化梳理好,更没有传播好;二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性的并购与竞争,但是中国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远不能和国际化的大公司相比较。  相似文献   

8.
所有乳品企业抱怨的问题是:价格低,规模小。于是所有的乳品企业都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扩充规模上,不少企业将未来寄托在上市或并购上。我们需要认真问一个问题:这些企业并购成功或上市成功了,当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了,就真的能够把下一步的营销做成吗?  相似文献   

9.
杜继龙 《广告大观》2007,(2S):49-50
企业并购的不是一幢幢漂亮的大楼,一间间豪华的办公室,人和品牌才是真正的无形资产。文化的整合往往决定了并购后新企业的命运,文化的力量于无声处影响着每个人,左右着品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编辑: 近期传出雀巢收购徐福记的消息,外资并购近几年在中国很流行,在哪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并购模式?对于并购现象。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1.
能否学会放弃是创新的最大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正刚 《商界》2007,(12):103
并购企业其实不是并购它的产业而是并购它的人才。有一个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方法就是看并购进来的公司有多少高管、人才留下来。目前,我们的数据是70%并购采的公司高管今天还留在思科。有什么窍门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我们选择一个公司不光看技术。如果文化差异很大,我们不会去并购。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以来,医药类企业并购重组情况一直比较活跃,所占比例在全部并购中的3%以上,其原因何在?我们的观点是:行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行业整合的迫切性导致了医药行业间的并购重组有加速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医药类并购与全部并购的比例从5.83%一直增长到17.65%。  相似文献   

13.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企业都在考虑提升品牌影响,提高品牌的市场价值,这是品牌发展的必然。品牌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被认为是一种快捷的方式,也是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方式,是走企业并购合作的道路来迅速提升企业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但事实表明,在外资并购中很多中方品牌不仅没有壮大自己,反而被削弱。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品牌如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香雪海冰箱;红梅音响;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型饮料等都逐渐销声匿迹,难觅其踪,有的即使还在市场上存在,也是名存实亡。笔者拟通过对本土品牌在外资并购中流失的现状、方式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本土品牌的保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家电行业的企业竞争环境恶化,多元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具优势,基于完善产品组合的战略目的,我国近年发生了多起家电行业并购案。本文通过对并购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家电行业并购问题颇多,比如品牌差异化难以实现、营销措施不能有效支持品牌差异化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剧品牌整合难度、品牌整合策略与提升自有品牌之间存在严重矛盾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并购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糖烟酒周刊》2007,(15):4-5
2007凉茶市场,群雄争霸,多方面还需完善;山西老陈醋,路在何方?选好品牌以后,下一步怎么走?糖酒会招商——企业招商补充;糖酒会:慎重参加,策略第一!  相似文献   

16.
看了《中钢:海外敌意并购第一案》(《销售与管理》第十期),感觉很是过瘾啊。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中国的企业被并购,被控股,少有的几个国内企业走出去也没成功的,要么搁浅在收购中途,要么即使成功并购但是代价太高,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论坛》2006,(1):65-65
据英国金融数据供货商Dealogic公布的报告,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涉及金额达2.9万亿美元,创2000年以来新高。其巾2004年第四季企业并购非常活跃,涉及金额7834亿美元,是自2002年第二季以来并购量最大的一季:著名调查分析机构汤臣金融的调查数据则显示,2005年,美国以9045件企业前购案居全球之首,日本和英国分别以2552件和2425件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们讲做消费者的,渴望竞争,企业竞争得越激烈,就越有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做企业者所寻求的不是竞争,而是垄断,是自己对于市场的垄断势力。导致垄断势力的根本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品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了品牌的意义和品牌的重要性,开始在品牌建设中加大投入。那么,什么是品牌?怎样建立品牌呢?  相似文献   

19.
涂山青 《广告大观》2011,(11):57-58
2011年9月6日媒体报道,雀巢收购银鹭案一锤定音,民族品牌“靓女长成嫁外郎”的戏码再次上演,这无疑将再次刺痛无数国人的神经。但凡看到这类新闻,社会总会有两种声音:一是外资品牌“狼子野心说”,斥其吞并民族品牌以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二是谴责中国当事企业是“卖国贼”。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民族品牌频频“外嫁”呢?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我们不为民族品牌外嫁叫好,但也不必哭天抢地。  相似文献   

20.
毛军 《商业会计》2006,(9):28-29
企业并购包括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两种组合方式,企业并购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全球每年的并购案例数以万计,大大影响和改变了国际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也已进入到高峰期。企业并购的目的首选获取控股权,而并购后取得“1+1〉2”的效果是所有并购者的追求。但是,不同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对并购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不容忽视。并购交易从会计角度分析,可归纳为三种: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本文分别对三种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作一剖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