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江苏省32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2009-2014年间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效率有显著提高,虽然成果产出是转化的基础,但产出并不必然实现转化,也不能决定转化成效;经济发达且科教资源密集区域高校的成果转化效率相对较高;地方高校相较985与211高校更具成果转化优势;工科类、综合类与农林类高校间的成果转化效率不具有显著差异,医药类高校的转化劣势较明显。最后,针对转化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扎根研究,提取出3个核心范畴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国家政策、区域环境与组织行为。  相似文献   

2.
奥运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菲菲  赵志华  黄鲁成  安然 《技术经济》2011,30(2):36-41,101
对北京科技奥运8大领域项目承担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总结了奥运科技成果的应用状况,分析了奥运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各领域奥运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石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肖东  张涛 《技术经济》2011,30(9):32-35
根据国内外油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现行的科技成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计算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的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以实例说明运用该评价方法计算油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琳 《发展研究》2004,(8):76-77
福建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取得重大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如何加快产、学、研结合,营造一个快捷有效的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已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点。因此,进一步借鉴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本省经济和科技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1、政府的运作方式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依然存在,通过深入剖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科技模式,改革投资体制,构建信息网络,完善协调系统,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的现实问题,在阐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3个环节提出政府部门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科技成果选择、科技成果论证、科技成果立项;技术工程化、对接企业配套条件优化、对接渠道拓展;信息普及与宣传、优惠政策激励、产业化过程指导等。针对不同介入方式,提出差异化评审、转化率统计与考核、可转化度论证、已有成果后续筛选、公共基金支持、对接单位匹配条件优化立项、对接主体培育、科技管理工作系统整合、服务打包与系统解决方法供给等多种管理方法。可为深入理解科技成果转化,规范与完善政府科技管理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兼论图书馆在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而现代新型高校则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尤其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高校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校产生的。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校。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科技及产业化,加强基础性研究”的方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高校科技正在迅速成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科协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发挥科技服务功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国科协网络组织资源和自身优势能力不断凸显,科技服务内容逐步向创新链上下游延伸,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的科技服务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4个创新环节,基于服务链和创新链相融合的视角,以创新服务需求为导向,提出了科技服务四段论模式,并针对该模式提出了中国科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平  黄志浩 《江南论坛》2006,(11):51-53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乃至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的重要桥梁,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只有及时、有效地加以推广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强化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主导的理念,最终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国内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已开展5年时间,旨在将科技成果部分产权分配给科研人员,通过权利变革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状况。关于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目前缺乏整体定量评价。运用双重差分法计算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进而测算产权结构变化对试点与高校创新效率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因赋权而产生的高校与科研人员共有产权关系没有发挥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而高校与多元主体共有产权关系正向影响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加快构建精准的混合所有制权利配置体系,明晰主体间产权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高质量合作,逐步实现试点区域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为例,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高校政策激励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前期有显著提高。为解析当前高校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收益分配政策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实施基于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三角验证研究策略。通过整合研判与溯因研究发现,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政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效应较弱,根源在于激励环节与转化流程不对应、激励主体与转化主体不匹配以及激励回馈与激励风险不对称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为例,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高校政策激励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前期有显著提高。为解析当前高校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收益分配政策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实施基于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三角验证研究策略。通过整合研判与溯因研究发现,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政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效应较弱,根源在于激励环节与转化流程不对应、激励主体与转化主体不匹配以及激励回馈与激励风险不对称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通过优选实施企业的方法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评价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对备选企业进行优选的信息熵权与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涵义,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即自办产业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和创新网络模式;最后,探讨了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策略,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转移理论与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关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然而,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许多问题,其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从技术转移的理论入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多主体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博弈模型并求解,加入实际投入贡献系数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当联盟合作的各利益主体遵守契约协议选择合作时,科技成果转化的总收益和各利益主体分配的个体收益均实现最大化,且通过实际投入贡献系数的修正后各利益主体的收益更具公平性。研究结论为促进合作、设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契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评价往往凝聚着对知识生产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随着科学及其所处环境的改变,在科学系统内部,知识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革,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从学科知识生产主导转向社会知识生产主导的趋势,且在共时性上呈现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特征;在空间上则显示出从学术空间到社会空间的重大变化,知识的价值边界被极大拓展。知识生产在时空维度上转变形成的一系列外在推力要求改变当前科技成果评价范式:在价值取向上指向社会效益综合标准;在评价机制上趋向利益相关者卷入的立体评价;评价的重点指向创新—服务贡献度;在评价对象上,要求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的新科技成果表征形式纳入到评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