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0年5月开始的中原大战,成为蒋介石派对阎锡山·冯玉祥·桂系和汪精卫改组派集团及邻鲁的西山会议派集团反蒋联合势力的一场大决战,蒋介石派处于如无张学良东北军的支援,即难以度过这一政治危机的境地。反蒋联合派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9月,于北京组成新国民政府,阎锡山任主席,虽未征得本人的同意亦将张学良列入政府要员之中。不言而喻,这是争夺国民党正统领导权的斗争。蒋介石千方百计地采取宠络张学良的策略,第一,派遣张群和吴铁城等国民党实力人物,及与东北有关的李石曾、方本仁、罗文十、汤尔和、顾维钩等出…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同来到西安华清池的蒋介石会面;蒋说:“我收到毛泽东的信,我这次来就是对他的回答。”蒋又同张学良对第六次包围作战有何具体见解、对此张学良提出:为何继续进行包围作战?如今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吗的主米时,蒋介石大发雷霆申叱道:“军人应以服从为天职。说东必须东,……说死必须死!”(张玉芬《华清池之旅》(上)《传记文学》三十九卷六期)10月27日,蒋介石在王曲镇对长安军官切除团学员训话时,也强调“安内”政策。蒋以红军不过67万人,加之陕北交通不便;而“西北剿总”有35万兵力,从南方又动民了20万中央军…  相似文献   

3.
3.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32年1月21日,国联调查团委员李顿(团长·英)、克劳第尔(洁)、阿尔德罗班第(意)、休内(德)、马考伊(美)五人于日内瓦会合。中国与日本则派有顾维钧、吉田伊三郎观察员参加。秘书长为阿斯(法)、助理为比尔特(荷)、巴斯奇霍夫(捷克)。包括其他工作人员共约70人。调查团一行先后前往日本(横滨、神户、东京、京都、大皈等),同芳泽谦吉、内田康哉外相、松冈洋右、重光葵公使等人会谈;在中国(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汉口、大连、奉天、长春、哈尔滨等),分别与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顾维钧、吴铁…  相似文献   

4.
2、从“家仇”走向“易帜”之路1928年6月4日凌晨,专车通过皇姑屯车站,在经过京奉线与满铁线陆桥交道口时,由关东军予谋埋下的炸~药将桥墩炸毁,正好由此通过的张作霖专车被炸毁,现场火光冲天,一片混乱。这是一起暗杀张作霖的于谋,当时,日本方面虽宣传说这是“南方便衣队谋杀”,但中国方面则判断是日本的谋杀。战后,其真相大白,实为关东军河*大作中佐所策划的谋杀。谈作农受重伤立即被运往大帅府的小青楼,午前6点半左右逝世。奉天省长刘尚清和参议长臧式毅,采取了在张学良返奉之前予以保密的方针。6月18日,张学良返回奉天之…  相似文献   

5.
2、张学良政权的三年过因在二十年代里,中国东北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农业、工业、金融、商业、铁道、贸易等各领域,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然,主要是日本和外国资本,但中国的资本蓄积也逐渐有所增长。东北的资本主义类型,可分为以日本帝国主义“对满经营”原型的关东州、大连的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型,以奉天(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国资本主义型两种。大连型感受到与其对抗的土著民族资本主义沈阳型白头的威胁,而1931年的满洲事变,在经济上则意味着,大连型将在全东北地区的扩展。日本为何要发动“满洲事变”,…  相似文献   

6.
5.张学良为何陪同蒋介石前赴南京?16日,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有二万人参加的西安各界民众大会,张学良发表了演讲,表明为使蒋介石顺从民意而发动事变,誓站在抗日第一线。杨虎城表示,此乃伟大的革命义举,如今西北正在绥远抗战的抗日第一战线。(《张学良文集)二1079-1081页)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周恩来表明,中共持和平解决方针,只要蒋介石进行团结抗战,不但应释放他还拥护他领导抗战,这对全民族的抗日是有利的。以挽危救亡的史诗》275-276页)12月20日,宋子文与张学良会谈,张对宋说,只要委员长接受12日发表…  相似文献   

7.
然而,张学良对内战持批判的立场是一贯的,即使在其担任军务期间,亦向其父力陈战争之有害无益。由于张作霖之死,使其这一主张在政治上重新凝聚.形成为一个新的政治空间。从而,便产生了取代张作霖,以与张学良的亲信·从属关系为基础的东北地区政治空间。的确,开始形成张学良的新的政治集团。一为由东北大学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心的文官集团;一为东北军内的东三省讲武堂毕业的青年军官集团。其中,并不包括张作霖时代的旧派“绿林”集团。不过,要使东北地区政治维持其稳定局面,如果不依靠旧派集团,也恐怕难以运行,亦即不能缺…  相似文献   

8.
三、西安事变1995年1月,93岁高龄的张学良先生,于其旅美檀香山瓦伊其基·比齐公寓接受笔者往访,他说:“研究历史上的某项事件时,必须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环境与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只看历史的表现现象是不行的。”这位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历史见证人,聆听其所谈“历史环境”所具有的重要含义,的确有一种不能不令人深表同感的魄力。本来想到他会从其最关心的西安事变话题谈起的,但他却自行变换了话题,佩侃而谈。就有关曾是其交战对手的吴佩军作为军人的评价:乃父作霖本不好打内战,实要集中兵力向“外蒙古”发…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西村成雄教授是日本著名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学家。曾出版《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史研究》、《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什国近现代史》等专署及众多论文。多次访华进行学术交流,校者至文。其治学严谨,观点可取,多有新意。1995年在美国研修期间,曾采访旅居美国的张学良先生。归国后即寄赠其新著《现代亚洲的肖像·张学良》一书,史料上有新的发掘,观点亦多有新意。本刊特选译连载以飨读者。一、建设国家之梦1932年4月,张学良于北平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国际联盟调查团李电团长等一行,当时,他…  相似文献   

10.
四、张学良的抉择张学良究竟应接受林权太郎的建议还是方本仁的忠告,一时难以做出决断。这时他忽然想起自己曾读过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为了个人的生死问题而苦恼的。而如今他张学良面临的并非个人,而是关系到整个东北三千万同胞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27年3月中旬,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这里同故乡沈阳不同,北京的春天是温文尔雅的,这使张作霖产生一种似乎不甚协调的感觉。在沈阳度过严冬之后,三月末迎春花开,冰雪消融,马车在泥泞的城里大路上奔驰。喔!喔!车老板儿悠闲自得的驾驭声,扬鞭策马,泥浆飞溅到路旁行人身上,于是对车老板儿叫骂道:“混蛋,你不能慢一点跑吗?”  相似文献   

12.
第十四章千古奇冤一、蒋介石背信弃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要求。12月25日,张学良出于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支持蒋介石领导抗战的赤诚之心,在未征得周恩来副主席意见,并不顾杨虎城坚决反对,甘冒风险,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三章动荡的中国一、兵谏华清宫的捷报,立即通过电话向坐阵在西安城内的张学良报告了。午后九点,张学良向幕僚公布了兵变完全成功的消息。“逮捕委员长”的新闻迅速传遍城内每一个角落,东北军士兵为庆祝兵变成功,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热闹非凡。城内已恢复正常秩序,人们同往常一样在街里熙来攘往。西安同往日一样  相似文献   

14.
中日战争末期,日军特务机关企图利用这一类人做工具,不过为时已迟,加之日军不善于交易,本来需要当机立断,反而讨价还价;需要进行有耐性的长期交涉,由于操之过急而使事情告吹,致使日本的和平工作不可能正式地开展起来。蒋介石在搞权谋术数与特务活动方面,远远  相似文献   

15.
三、林百合子小姐张学良离开宴席向另一个大厅走去。那里正在为年青的来宾举行舞会。中央的演奏台上从哈尔滨特邀的俄国人乐队,正在演奏快步舞曲,几十对情侣翩翩起舞,这里同宴会厅不一样,女性较多,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气氛。人们一见到张学良走过来,便四处鼓起掌来,音乐也一时宣告中止。  相似文献   

16.
张作霖目不识丁,作风粗野,早为世人所物议。不过在儿子面前,他仍然是一位慈父。在一般情况下,学良虽多听从父亲的意见,唯独对父亲从感情上偏袒日本,不能表示赞同。张学良认为,同样意  相似文献   

17.
三、保定会议这时张学良收到了蒋介石总统的紧急电报,蒋介石已抵达华北保定主持召开中央军事委员会,电令张学良立即前往报到。此次在保定召开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乃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重要会议。在会议上,冯玉祥、白崇喜、张发奎、商震、张学良、李宗仁等军阀出身的将军,一致主张应与日军进  相似文献   

18.
第十章沈阳城的炮声一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1931年9月18日凌晨,在北京洛克菲勒医院①豪华的特别病房住院的张学良,睡梦初醒,四周一片寂静。他打开了窗子想换一下新鲜空气,这引起住在隔壁房间里的赵四小姐的注意,她伸出头来说: “哟,您已睡醒?今天有些太早啦。”“昨夜没有睡好,做了一场恶梦哪。”“可能是被子盖的过多了吧。”“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醒过几次。戒了鸦片烟还是难以熟睡呀。”“您可不要这么说,好不容易才戒掉了,千  相似文献   

19.
万宝山位于长春西北约三十公里,居于此地的郝永德等二百数十名朝鲜农民,因挖掘水渠与当地中国农民发生了冲突。当时的外相币原喜重郎,深为关东军的独断专行所苦恼。这位以睦邻外交为座右铭的和平主义者,立即向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发出训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日本松本一氓所著《被遗忘的贵公子——张学良的生涯》一书译出。全书共计十三章,约十万字。大标题是原有的,小标题为译者所加。本书内容包括:张林霖时代的东北历史与申日关系,对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蒋介石北伐、“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以及少帅生活等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均进行生动地叙述与客观地评论。原作者在出任驻台湾特派记者期间,曾多次与张学良将军接触、交谈,本书就是取材于少帅本人的自叙,以史话体裁写成的。因此,本书相当于少帅张学良的回忆录。本书对研究东北地方史、中日关系史均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刊自本期起,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