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欺诈行为人因从事欺诈行为给其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对于证券欺诈民事责任性质的认定,学说界却存在一定的分歧,大体有三种观点,即契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独立责任说。文章认为将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定性为侵权责任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虚假陈述是造成证券欺诈的核心与根源,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瘤疾,严重地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我国《证券法》拟在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因果关系是相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它不仅属于侵权行为法基本规定内容,而且构成了其他几乎所有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较多借鉴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立法经验,但是相对陈旧的民事侵权责任法理缺乏对规定的解释力,难以发挥司法实践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3.
潘华 《商业研究》2004,(9):152-154
在证券法的欺诈市场民事责任制度中,信赖和因果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原告只有基于对被告欺诈行为的信赖,并且证明了是该行为导致了其交易行为及所蒙受的损失,才有可能要求责任人予以损害赔偿。在证券法律制度最为发达的美国,信赖和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是通过判例确立下来的,我国最新出台的有关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尚有欠缺。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证券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以侵权责任为基础的民事责任制度,对于规范证券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证券市场有效性至关重要,也符合证券市场多元化监管的发展趋势。从民事责任的定位、责任的主体范围、归责原则、责任的承担方式、时效制度等诸方面全面探讨证券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对我国构建完整的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证券市场多元化监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证券欺诈”指的是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过程中,行为人通过欺诈的手段,破坏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他人利益而使自己获利的行为。证券欺诈的行为主要有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操纵市场等等。证券欺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1993年发布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方法》采用了广义列举式规定,称证券欺诈行为包括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行为。狭义的证券欺诈是指在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以及相关活动中违背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原则,通过隐匿重要事实,或者故意做出不实的、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6.
证券欺诈表现为优势犯罪和短期行为两个特征。我国证券欺诈横行,一是由于证券监管的法制不完备所致,二是由于产权缺陷和市场机制不完善。规范证券市场,应从法律和伦理两个机制入手。一方面应加强证券监管,以消除优势犯罪存在的基础。同时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规范政府行为,以消除短期行为存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律和伦理两个方面使证券市场的信誉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使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断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证券欺诈行为监管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 ,相应的监管体系还没完善 ,因此 ,仍然存在大量严重的证券欺诈行为。作者尝试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对有意进行证券欺诈行为的机构和个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得益进行分析 ,来探讨抑制证券欺诈行为的关键因素 ,进而针对这些因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规定了内幕交易等证券欺诈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由于在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基础上的争议以及实践操作中困难等原因,使得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依旧薄弱。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完善的重要意义,切实解决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及保护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9.
王勇 《商业研究》2002,2(19):152-155
法律责任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最薄弱环节。与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所体现的“惩罚”不同,民事责任更多的关注于对投资者的“补偿”。然而,相关制度的粗疏和缺位,却可能使立法者试图救济投资者的苦心付诸东流。在分析了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难点提出了完善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因果关系问题是我国立法中的一个空白点。理论界对此问题做过大量探讨,但涉及内幕交易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用的基本观点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为此从我国相关立法实践出发,借鉴"市场欺诈理论"和西方国家立法、司法实践,对完善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论证券民事赔偿优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立法的宗旨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通过设定证券欺诈的民事责任,使受害的投资者得合理的补偿。在法律责任出现竞合,欺诈者无力同时承担罚金、罚款和民事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民事赔偿,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其对证券市场信心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商》2012,(16):9-9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证监会将健全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机制,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修订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司法解释,加大民事赔偿力度,完善民事责任分配。他还表示,证监会持续保持对市场违法失信行为的高压态势,重点针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案件,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姚刚是在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他说,加强诚信建设反映了资本市场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必须从资  相似文献   

13.
《商》2012,(16):9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证监会将健全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机制,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修订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司法解释,加大民事赔偿力度,完善民事责任分配。他还表示,证监会持续保持对市场违法失信行为的高压态势,重点针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案件,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姚刚是在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他说,加强诚信建设反映了资本市场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必须从资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的证券诉讼中,投资者享有明示的和默示的诉权。针对证券欺诈,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据侵权法原理赋予投资者默示的诉权,使受害的投资者能得到及时的司法救济。在我国证券法制还不完善的阶段,引进默示诉权理论,承认投资者相应的诉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证券欺诈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黄劲 《商场现代化》2007,(28):281-282
价格欺诈行为不能产生违约责任;在经营者与消费者有合同上的联系的情况下,如果买卖合同有效,经营者对其价格欺诈行为只能承担侵权责任;如果买卖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经营者的民事责任则存在着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聚合。  相似文献   

16.
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行为,是各种证券欺诈行为中社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本文针对我国内幕交易行为的特点和证券立法的不足,联系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内幕交易行为的立法状况,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证券立法、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如扩大内幕交易主体的范围;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和关联交易中的内幕交易规制;建立内幕交易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集团诉讼是由英美衡平法发展而来的一种诉讼制度。集团诉讼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诉讼效率,在增加证券欺诈者违规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阻却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我国应适时引进集团诉讼制度,以弥补现有证券诉讼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姚燕 《商业研究》2003,(7):155-157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b条及10b.5规则是确立欺诈行为默示责任的最重要的两个反欺诈规定,其在美国法院审理证券欺诈案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第10b条及10b.5规则的诉讼要件为中心展开讨论,对1934年证券交易法上默示责任的基本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证券市场规范与监管机制的原则证券市场规范与监管是指运用一定的监管手段如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买卖等交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有效保护投资者合理利益的原则。规范与监管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要防止人们利用信息优势从事各种欺诈活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政府应当从保护投资者合理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建立各种有效的、公正的反欺诈、反操纵、反内幕交易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20.
谷米娜 《商业研究》2003,(1):168-170
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是我国证券法律规范禁止的欺诈客户行为之一。我国证券公司面临融资渠道狭窄和开展业务资金需求大的矛盾,由于挪用行为容易操作,逃避责任的可能性大,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危害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稳定。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行为既构成违约行为,又构成侵权行为。我国立法对于挪用客户资金的责任历来采取严厉的态度,中国证监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及其通知采取限制资金运动和进行总额监控的手段,将事前防范和事后检查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止挪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