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中韩主要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为例,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背景下解释FDI、加工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结论是,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这种主要以垂直生产链建立起来的中韩生产网络必然带来加工贸易往来和公司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这又必然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工贸易的出现和发展是战后全球范围内产品内公司内分工深化的结果.从理论层面看,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等构成了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石.从实践层面看,综观欧美、港台等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内容,加工贸易由“进”到“出”的过程是必然规律,加工贸易升级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实现,政府宜选择正面鼓励为主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3.
谢建宁 《魅力中国》2013,(29):83-8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对新疆发展加工贸易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新疆发展加工贸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在需要和良好外部机遇.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并利用2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双边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加入WTO后我国主要通过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并且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南北型"特点,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LVIIT)占绝对主导地位;市场规模、贸易结构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FDI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亟需调整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7.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2001年,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均是电机和电器产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这使得用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来分析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作者认为,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作者最后认为,只要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变,中日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而进入到"安全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多元化,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高技术行业中,在积极扩大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放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实现这两类产品自由贸易;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促使低端产业的国际转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贸易体系,并扩大这类低端产品的进口,改变中国庞大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不平衡规模.  相似文献   

9.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而进入到"安全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多元化,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高技术行业中,在积极扩大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放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实现这两类产品自由贸易;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促使低端产业的国际转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贸易体系,并扩大这类低端产品的进口,改变中国庞大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不平衡规模.  相似文献   

10.
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提高我国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继续做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工作。这些都是新形势对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报告》2002,(24):1-18
中国对日贸易平衡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明显改善,对韩国贸易始终是逆差,并且规模持续上升;对日、韩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农产品领域,这对日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对韩国却并不明显;与中韩贸易相比,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低,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特征;中国对日、韩贸易中加工贸易居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12.
WTO体制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WTO规则的实施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的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蔚然兴起,加工贸易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相应增强。如何利用加工贸易政策性较强的特性,采用积极而又适宜的贸易政策,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培育起动态化的比较优势,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出路进行了探讨.要加强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向高科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促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加强基础研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电子类产品的进出口数值都很大,且出口值大于进口值。电子类产品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此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本文对1990年至2003年中日、中美、中韩之间电子类产品(SITC#76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相应的GL指数和TSC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该类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和竞争力水平。分析的结果是,我国与三国之间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由加工贸易带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且我国在该类产品上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必要性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帼力 《特区经济》2007,(8):206-207
新疆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基础十分薄弱,加工贸易量与内地差距很大,长远看新疆加工贸易前景好,潜力巨大。新疆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加工贸易量明显不足,随着新疆整体设施环境的优化、贸易的整体转型升级,以及逐步承接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新疆加工贸易对外贸增长的支撑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新疆应紧紧抓住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机遇以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良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在新疆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提高新疆加工贸易在外贸进出口额中的比重,优化新疆的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推进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永胜 《特区经济》2012,(10):29-31
深圳一个最初主要以加工贸易为生计的经济特区、一个缺乏传统科技资源的城市,转型为自主创新的先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先一步闯出了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启示主要有:面向市场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企业主体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产业转型升级是自主创新的动力、率先形成创新体系是自主创新的环境、政策大力引导是深圳自主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在中国"国际代工"的背景下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实证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以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外向型发展模式确实阻碍了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关联。  相似文献   

18.
以企业调查为基础,从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产品性质、产业关联程度和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加经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对我国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外溢进行了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及结构表明了该国服务贸易获取动态利益的能力,同时反映出一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及各部门不同的竞争优势。文章分析了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结构,得出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合理的结论,并由此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萌 《中国经贸》2011,(16):18-18
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如何通过贸易增长取得产业升级,并尽快可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是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强调产业升级与贸易增长的联系、加工贸易模式与中国产业链重新构建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