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谷”之说我国的粮食,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记叙一位肩负耕田农具的老者回答孔丘*孔子*弟子子路的问话时所说的/五谷一究竟是指那五种粮食呢?历史上的说法并不?致?一种说法是指蚕、稷、寂、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古人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并于粮食类?战国时代的名著言口氏春秋》里的《审时*篇,提到栽种禾、黍、稻、麻、寂、麦八八种粮食。后来麻…  相似文献   

2.
古之粱秫即今之高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就有高粱。其时,这个作物和黍、稷、粟、麦、稻……等其它作物一样,都是以单字或单名出现的。高粱单名粱,具有粘性的叫秫。其后,随着时代地区的不同,各种作物品种的增多,需要在单字或单名之上冠以一个形容词,以示区别,才出现了许多复字双名。以粱、秫言,先有青粱、黄粱,蜀黍、薥秫、稻黍等名,再由于方言,语音上的不同,又分别叫作(或被写作)秫黍、(黍舀)黍、秫秫、黍秫、陶秫、秫谷、秫子、秫稷、红秫、茭子、红茭草、芦穄、芦粟……等等。这些,都出现于公元三世纪以后的文献,主要是明、清两代我国北方诸省,如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县的地方志书里。至于高粱这一名  相似文献   

3.
历代的广东农书,可数者实属寥寥。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一部,至今尚鲜为人知。乾隆河源县令陈张翼《甲子仲春河源自述》诗云:“课余农间谱(自注:余著《广东农谱》六卷),吟梅岭外篇。”(同治《河源县志》卷十五《艺文》)据同治(《河源县志》卷四《宰绩》的记  相似文献   

4.
正沿河茶的前世今生地处乌江下游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战国时属黔中郡,是现今贵州境内最早被称为"黔"的地方。到了唐代,沿河成为思州治所。茶圣陆羽在《茶经·卷下·八之出》中,特别提到茶树"黔中生思州……"。这是关于沿河茶最有名的历史记载。在陆羽之前,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将沿河茶有据可考的种植年代,上推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巴国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南极黔涪(含今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涪陵,贵州沿河等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相似文献   

5.
《九谷考》是清代学者程瑶田对粱、黍、稷、稻、麦、大豆小豆、麻、苽等九种粮食作物的名实进行深入考证的力作。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近人罗继祖先生认为撰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本文在对《九谷考》及作者其他著作的研究、分析后,认为《九谷考》完成干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乾隆五十年(1785)间,而不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  相似文献   

6.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7.
“六月雪”是指夏季下雪。夏日炎热高温,要说飘雪,人们难以相信。虽说“六月雪”是百年难逢的罕见事,可是,不仅在地方志类史书中有所记载,就是在文学家的笔下也出现过。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名作《窦娥冤》,说的是良家女子窦娥受冤枉,于暑热的六月被押赴刑场问斩,这起冤案感动了苍天,于是,下了一场大雪。鉴于此,有的剧团干脆把这部剧改名为《六月雪》。文学作品是容许虚构的,然而,翻开史料,也不乏有关于“六月雪”的记载。早在公元前435年,陕西的《扶志县志》中就有“六月秦雨雪”的记载,其中“雨”字是作动词“下”用。据江…  相似文献   

8.
《粮食问题研究》2005,(4):56-56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各式各样能当粮食的作物。有人认为白米的价值较低,却是五谷杂粮的代表,所以五谷杂粮并不怎么有营养。其实不然,在五谷杂粮中有的营养价值比白米高出17倍,而有的热量甚至比白…  相似文献   

9.
羊是中国传统“六畜”之一,又作为“十二生肖”的一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和蔡邕的《月令问答》。在古代典籍中,关于各种动物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历史、有神话、有传说、有寓言等。而关于羊的故事最丰富也最具特色,它的意义远不只反映在畜牧经济一方面,而上升为中国文化中较重要的一部分,自古至今长期以来普遍流行着。一、羊与吉祥羊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形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高高竖起在头顶上的那对角,所以,孔  相似文献   

10.
《马首农言》(1836)中记载有一种名叫“回回山药”的新作物。光绪八年(1882)本《寿阳县志》中也有该作物的记述。但在1989年版《寿阳县志》中已无“回回山药”之称,而且薯芋类作物的种数增加为马铃薯、甘薯和洋山药三种。本文从名称、传入路线、种植历史、开花情况等方面对此三种作物进行了考证,最后考订:“回回山药”是马铃薯而不是甘薯和洋山药。本文还对山西马铃薯的引种史进行了研究。认为山西引入马铃薯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间比“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的记载时间(1845-1846)早了约50年。而始种的薯种,是由晋商从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进。  相似文献   

11.
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4,23(2):55-62
文章根据苏浙皖三省198种方志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清代的蝗灾情况,纠正了《清史稿》和《清实录》中记载的不足,讨论了文献上关于清代苏浙皖的蝗灾记载、蝗灾分布和特点以及三省的治蝗措施等问题。文末附有作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塘栖枇杷栽培史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枇杷著名产地杭州塘栖的枇杷栽培史进行了重新考证。以前公认为塘栖枇耙栽培始于唐代以前,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现经反复考查,以前依据的《唐书·地理志》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塘栖枇杷的记载均与史实记载不符,属前人误传。塘栖之有枇杷栽培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编纂的《栖里景物略》一书中,距今仅300—400年历史,至乾隆年间日盛,其发展鼎盛时期在本世纪前期。  相似文献   

13.
春节的风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相似文献   

14.
正在美丽富饶的粤东普宁市,青梅花香传千里,一颗小清新的果子,历经几代人的培育后成了当地众多水果中的"佼佼者",也成了普宁人最引以为豪的"致富果"。中国青梅之乡普宁市是中国青梅的原产地,栽培种植青梅已有700多年历史,其果品以皮薄、肉韧、核小、酸度强而驰名。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出版的《普宁县志》第九卷土产篇"果之属"中就有"普宁梅"的文字记载,这是"普宁青梅"名称的最早记录和历史源头。普宁  相似文献   

15.
发展进贤芝麻生产的对策研究曹方胜本文就进贤县发展芝麻生产目标对策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进贤县芝麻生产的现状进贤县种植芝麻有悠久历史。据《县志》记载,始于元朝,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年种植面积达18~20万亩,占全县油料作物面积60%,占全省芝麻面积2...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江南素称“鱼米之乡”,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种稻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清代李彦章所编撰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以下简称《课稻编》)就是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关于双季稻,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文献中就有记载,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有“国税再熟之稻”之句,说明三国时代的吴国即今江苏一带已有“再熟”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到清代,双季稻面积仍有所增加,但在长江下游,尤其自嘉庆九年(1804)发生水灾以后,农民习惯种植一麦一稻,致使生活贫困。因为江苏“户口最繁,粮赋苛重”,改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代农作物研究中,“稻”字歧义最多。本文认为甲骨文中的“”字即为 “稻”字。在文献记载里,稻的特征是亲水、水生,卜辞中的“”字似禾立于水中,十分形象。文章对卜辞里的种稻时间、收获季节、亲水程度、从水的“稻”与不从水的“黍”见于同版等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并结合有关金文例证,证明“”字非旧释的“黍”字,而应为“稻”字无疑。从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灌溉能力、植稻历史等方面来看,商代大量种稻是完全可能的。文章还对商代的稻作情况做了分析,指出稻在商代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粱、小麦、小米、珍珠黍等农作物的野生种均具有较多分蘖,而其栽培种往往分蘖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在本草文献上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中最精辟的论述,至今仍被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医药界所引用。近年来,国内外人参科学工作者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对人参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证明《神农本草经》上对人参的药效记载得非常准确,认为“人参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这样精辟而科学的记载出自于古代的本草著作,此决非是某个人、或在短时间内所能总结出来的结论,它必然是长期医疗实践,经过历史上无数医药学家认真积累和总结的结果。《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20.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