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正谷雨时间,江苏省东海县桃林镇中心小学开展"谷雨学农事、知农俗"与"雨生百谷.崇尚绿色"课外教育活动,向学生介绍谷雨节气农耕习俗等知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农耕文化。图为东海县桃林镇中心小学老师正在向学生讲授谷雨前油菜花结籽知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地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适合农耕的天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的影响下,传统农耕用具发展呈现多样化,使作物丰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问题是社会关注的大热点.然而,提及这一问题,涌入人们脑海的往往是利益和经济问题,而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鲜有人提. 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与土地密不可分.土地,是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农村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到了七成左右,相应的传统文化也较集中地体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其具体体现形式是遍布农村地区的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4.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七夕节妇孺皆知。它不但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的民间习俗。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文学作品,通过对与七夕节俗相关的牵牛织女的形象特征以及七夕风俗的主要内容:妇女呈瓜果乞巧、穿针乞巧、浮针乞巧、蛛网卜巧、庆贺牛生日、望云(天河)卜丰歉或谷价高低等习俗的分析、论述,挖掘其蕴含的农耕文化遗存,以期让读者更深地了解我国早期农业发展历史,更深地、全方位地了解我国经久不衰的七夕节俗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7.
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增长促使了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攀升,进而带动以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的体验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阐述了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内涵及其意义;从原生态农耕旅游品牌文化价值挖掘问题、旅游品牌运营问题及旅游产品开发问题等角度揭示制约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障碍所在;给出拓展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新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运营模式及开发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华 《农业经济》2015,(4):24-25
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增长促使了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攀升,进而带动以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的体验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阐述了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内涵及其意义;从原生态农耕旅游品牌文化价值挖掘问题、旅游品牌运营问题及旅游产品开发问题等角度揭示制约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障碍所在;给出拓展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新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运营模式及开发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农耕历史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的误读主要包括概念、应用和内容三个方面,重点在于俗信与迷信的混淆。基于应用民俗学的视角,根据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农耕民俗事象,从农业哲学观念角度对农耕民俗的误读进行重释,并分析功能、应时、取宜、审美、信仰等五大认知,增强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将对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做出推动。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及梯田等类型,且绝大部分游客对目前潮州体验式乡村旅游持满意态度,34.1%的游客选择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是为了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27.7%的游客选择农耕文化旅游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但目前潮州特有的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论]利用农耕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有品位的身心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同时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保证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上万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到思想意识、价值判断,小到日常起居、言行习俗,都深深地浸润着农业文化的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回顾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949年前我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阐述了1949年以来农耕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是一个从土地的外延开发利用到内涵开发利用,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利用逐步深化的过程,且1949年前的农耕土地利用开发具有地域分布不均衡、经常以军事活动为先导、开发形式复杂多样、开发中实行综合利用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以空前的规模开垦荒地和开展土地改良,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质量有所提升,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和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仍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质量总体不高、退化现象严重、减少趋势还将继续等严峻形势。以史为鉴,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构建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农耕土地利用格局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丰收大典     
正9月17日,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2018德清敬农节·丰收大典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本次活动由开幕式、农民丰收市集等部分组成,充分展示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及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基于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逻辑;其次,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最后,从农耕文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农耕特色传统美学视角为突破,研究了农耕传统美学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提出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及农耕美学,建立一种文明、和谐、儒雅,尊重个性,理解包容,享有共同价值观及精神追求的理想乡村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正农历秋分,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一个农耕文明古国而言,对丰收的追求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是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丰收节的每个参与者,也在创造历史。相较于数千年传承的庆丰收文化,现在的丰收节是一个新的事物。走过四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办好丰收节?尊重乡土实际。水稻开镰仪式、优质农产品展、果农网红直播带货、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农民丰收歌会、乡村书画摄影作品展、趣味村民运动会……基于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历史传承,丰收节呈现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样貌。在推动节庆活动开展的时候,要在充分尊重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把过去优秀的丰收节庆传统保留继承下来,结合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丰富节庆内容,增加节庆看点,进一步从挖掘历史文化习俗入手,契合当地农耕文化传统,展现当代农民风貌。  相似文献   

18.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思 《中国农史》2003,22(3):84-95
本文从农耕结合的角度去观照近代中国农村家庭的生产样态以及村落共同体的变迁等问题 ,进而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性格进行考察。华北的旱作农业特别是耕种作业需要并行使用复数的役畜和多人的共同协作 ,因此近代华北的农家不得不与他人相互结合起来 ,以解决农繁期畜力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近代华北农村存在着多种农家间的农耕结合 ,除了搭套之外 ,还有劳动力与劳动力、劳动力与畜力、畜力与畜力间的换工 ,有役畜和农具的无偿借用 ,以及代耕、帮工、伙养役畜、共同租种、共同雇工等形式。对这些农耕结合的不同评价导致了泾渭分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认识论。本文指出 ,在近代华北农村 ,相当多的农耕结合形式 ,以其合理的、对等的原则及灵便性逐渐成为华北农家农耕结合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俗作为内生性元制度,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农地习俗元制度来讲,农地习俗元制度具有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本文从财产继承制度、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从宗祧继嗣观念、财产祖有观念和习俗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说明了农地习俗元具有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加快宅基地的国家立法与制度改革,是当前推进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必行之举,也是调整农村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耕文化已有几千年的积淀,其对农村宅基地已经形成一套相沿已久的习俗,在历史上,历代王朝还给予法律保障,已经为农村居民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势力。但是,这些习俗,有的跟现行法律相吻合,有的则大不相同,存在矛盾,已经深刻影响了农民的行为方式,对农村土地市场的形成、城乡流动态势,以及农村产业结构有着决定性影响,无法回避,必须正视,分析其成因,借以有的放矢,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