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创雄 《经济导刊》2007,(7):151-153
回顾"十五"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5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5年.党中央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原崛起看     
《大陆桥视野》2005,(5):M004-M013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特别提到中部崛起的问题。他说:“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在区域经济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部崛起”也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1 东中西合作,按性质划分,大体有两类。一是“对口支援”,二是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协作。前者是依  相似文献   

4.
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在区域保险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保险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次为东北地区,最后是中西部地区。区域保险的协调发展关键就在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大陆桥视野》2005,(12):54-55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特别提到中部崛起的问题。他说:“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在区域经济中,实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部崛起”也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 河南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河南的崛起在中部的崛起中举足轻重。中原崛起要看郑州。郑州将在中原的崛起中起龙头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经济与管理》2005,19(12):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着重从三个方面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1.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边缘化·塌陷·崛起--评《全球化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已有27个春秋,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呈现全新格局,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进程中,我国经济空间格局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经济整合使省份经济开始走向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9 2"各省区正不遗余力推动"泛珠"合作,泛长江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进一步加速,有独领风骚之势;西部地区依靠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部地区却逐渐淡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央,发展缓慢,徘徊多年,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呈塌陷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由杨云彦、田艳平和秦尊文合作的新著<全球化与中部崛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尝试从新的视角研究中部崛起,并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东北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区域金融业必须积极跟进走正走好协调发展之路,努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加深金融开放程度,调整金融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创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媒介、导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总体协调联动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从区域的角度看,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到与城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统筹规划和建设,使城乡环境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广东正在深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为实现两个率先而奋斗。而区域发展差异过大,正是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站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动向     
《经济改革》2014,(2):5-5
李克强: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新亚欧大陆桥连接我国东中西部,构筑了我国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带。随着大陆桥事业和大陆桥运营实践的快速发展,带动并推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大陆桥开通运营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设和完善以连云港为桥头堡的新亚欧大陆桥,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推进东部率先、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举措,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增强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东部沿海港口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省内区域上升到国家战略标志着新的区域政策导向近5年来,全国有30多个省内区域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这些区域所在的省区,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沿海发展战略,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国的区域政策基本上以省际大尺度为单元.区域经济政策主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这些政策对促进具有共性的大区域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家对省内区域的关注,隐含着中国区域政策的小尺度区域化,从而使区域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国家针对各个区域的特殊问题和优势特点,出台具体的政策,更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区域多样化非常突出的大国的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振兴全国老工业基地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产业自生能力,提升价值链"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连荣  赵冰 《经济论坛》2005,(19):17-19
新一届中央政府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而且强调前者是中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一项“国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再造与发展,使东北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作为经济的新增长极,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将这些制造业中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制造企业群。  相似文献   

20.
罗萍 《大陆桥视野》2008,(12):29-31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大陆桥,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是连结陆桥沿线国家及地区重要的经济纽带和物流通道。连云港依托其优越的港口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有竞争力的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之一。加快建设和完善以连云港为桥头堡的新亚欧大陆桥,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推进东部率先、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举措,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增强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东部沿海港口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