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委托代理问题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各大公司普遍将股票期权作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激励.基于博弈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经理人努力水平可观测时和不可观测时的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模型并对其求解,得出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由于家族股东的"一股独大"以及家族对企业的控制,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模式也有别于非家族企业。本文基于家族上市公司中特殊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从我国2003~2007年沪深两市110家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分别选取了32家作为样本,从外部治理角度,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价、当年的分析师预测人数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当年的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与企业价值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家族公司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没有发挥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应进一步健全家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结构合理、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股权结构制度中,家族企业的信任机制呈现出家族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冲突,亲缘控制权与职业经理人控制权的矛盾。基于信任视角完善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应完善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引入家族企业文化,完善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与互信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股东、政府及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单重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用来分析以私有产权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公司治理问题。但在我国,国有企业从初始委托人(全体人民)到最终代理人(管理层)存在着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所有者缺位,所有权的监督比较薄弱,因此单重委托代理理论不适合用来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运用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中的股东(全体人民)、政府及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而得到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重委托代理理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对委托代理模型的主要变量进行了讨论,并给出全民和政府分别作为委托人时的最优激励合同、政府侵占全民的租金及双重委托代理的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高管薪酬背后的代理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管薪酬激励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在实质上反映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问题。因而,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关键:要建立规范运作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形成机制:要完善董事会对高管薪酬的决策机制,发挥股东方委派的非执行董事对高管薪酬的监督制约作用:要合理安排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防止高管人员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风险。  相似文献   

6.
企业理论、企业文化与员工激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对员工的激励成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现代企业理论虽然提出了解决企业中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办法,但是对既难于监督又难于考核的员工如何激励却无能为力.本文根据监督、考核的难易程度把企业中的工作分为四类,分析了企业理论对各类工作岗位上员工进行激励的解决办法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员工激励的非正式制度--企业文化对员工激励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控制权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从而大幅度降低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要设计一套可行的管理激励机制,对控制权主体进行激励,就必须考虑机制设计的历史起点,继续坚持股东主导型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成为实施股东控制的制度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以"国美控制权之争"为典型案例,分别从"董事会中心主义"导致权力滥用、"委托-代理关系"引发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缺乏对利益相关者有效的激励与监督三个方面剖析了造成"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通过对内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对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的思路。国美电器控股权之争是中国公司治理的经典案例,对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视角分析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可发现内部控制中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问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并由此产生代理人问题。防止和克服代理人问题的方法是,以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减少代理成本,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企改革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制度一直是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全面阐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进而,就如何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国有企业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掠夺:公司治理新焦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思贤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6):135-140,158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以股权分散的美、英等国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其研究的焦点是经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而很少研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然而,大量证据表明,各国公司股权结构的普遍特征已是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而不再是传统理论视角下的股权分散。股权集中时,大股东的角色由“援助之手”偏向“攫取之手”。越来越严重的大股东掠夺行为也成为各国公司治理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这种变化需要新的公司治理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吸收大量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产生背景、产生原因、常见手段及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2002—2006年5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经理层对董事会控制程度、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以及总经理任职方式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对董事会控制能力越强的公司会持有越多的现金;现行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对经理层高现金持有的自利行为进行抑制;总经理在大股东单位任职和两职合一会使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现金。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要求将重要的决策权委托与管理者,这导致管理者有可能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做出对其有利的决策。现代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理选择,二是经理激励。激励问题是企业理论的核心之一。本文将从经理阶层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经理阶层及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类型,进而通过对上海贝岭股票期权计划的案例剖析,探讨了股票期权在中国企业运作实施的现实可行性及局限性,并对未来前景做进一步的预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地方政府财政行为选择模型,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与地方非税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当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完善时,地方政府从事违约行为(囤积非税收入)的动机愈渐凸显;在控制变量(国企利润、财税改革)一定时,财政分权对地方非税收入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支出分权度相对收入分权度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分权体制下,应规范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对各级政府事权进行必要调整;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在国家税收分配体系中的比重;通过优化地方税收体系,更好地激励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资本的所有权、占用使用权与监督管理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货币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是大规模分工和协作生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委托代理理论揭示了我国国有资产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国内外许多业务外包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在分析契约治理的有效性及不足的基础上,将信任机制引入到生产外包合作关系的治理之中,并通过构建三维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了信任机制的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17.
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出发,建立一个不同股权结构下银行治理效率变化和治理制度演化的理论模型,探讨外国所有权与国内银行治理制度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之间的有效制衡关系是实现银行治理效率的最优安排;只要外国所有权的制度质量高,并且股权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就可以实现国内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向国际先进的治理制度演化。为实现我国银行改革的预期目标,监管当局应增加外国股权投资者的制度质量评估,适当提高持股比例、延长持股年限,促使战略投资者与国内银行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规划监理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旅游规划市场的业主与旅游规划编制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的多向性是旅游规划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建议构建旅游规划监理制度来弱化旅游规划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抑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讨论了其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公司的成长机会研究了债务融资比例、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低成长公司的价值正相关,与高成长公司的价值负相关,债务融资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受公司控股股东性质的影响.债务期限结构在公司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检验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