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是长期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不能从根上扭转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2.
3.
4.
5.
任峰 《天津经济》2004,(5):35-36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业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为谋求在未来全新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国家加快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各国有商业银行也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开足马力营销优质客户,提升自身竞争力。经过努力,各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质量不断提高,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连年下降。2003年,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下降433亿元、22亿元、6147亿元和857亿元;其中工行、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到21.3%、15.92%和12.91%。  相似文献   

6.
7.
个人住房信贷是群众迫切需要、银行有利可图、政府寄予厚望的金融业务。然而,如此优良的信贷业务,两年多来的实践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据我们对农行某支行的调查了解,两年来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不足150万元,仅占同期各项贷款余  相似文献   

8.
9.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流动性因素的货币信贷模型,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信贷的动态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相关季度数据,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信贷调控的影响与理论模型分析得到的动态影响机制比较一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债券利率在调控信贷中的作用在2010年后出现失效的现象。建议中国在调控信贷方面还应以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综合手段为主。  相似文献   

10.
11.
韩志红 《辽宁经济》2004,(9):100-10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对信贷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分析,对于科学营销,防范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抚顺地区信贷市场状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目前信贷市场运行特点,预测2004年发展趋势,侧重分析工行的竞争地位,提出相应的信贷营销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国家用地制度的改革,各地逐步实行了土地使用权有偿限期出让的用地制度,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得以进入市场,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各地房地产业更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我国房地产业整体上欣欣向荣、热气腾腾的同时,也暴露和隐藏着许多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仁 《发展》2001,(7):33-34
助学信贷的必要性   (一 )发展助学信贷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国际经验,消费占 GDP的比重达到 50%以上,才能长期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偏淡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生产、拉动经济的同时,抓紧制定更为积极的消费政策十分必要。发展消费信贷势在必行,推动消费信贷重要组成部分的助学信贷业务发展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 )发展助学信贷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   稀缺的公共教育支出与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始…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国企三年脱困,银行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国企三年脱困,是世纪之交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课题。这个目标完成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下一个世纪初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及作用。对这样重大的课题,不单单要求企业界,同样也要求银行业拿出令人满意的答卷。第一,银行业要主动视三年国企改革与脱困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已经把银行业和企业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国企脱困这个历史重任面前,银行也要往前站、往前看、弯腰干;不做看客、说客、过客。实践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
也许不会很久,新一轮的中国股市调控政策将会鱼贯而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解释:增长与调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涛 《世界经济》2005,(12):24-31
本文从分析货币与信贷在解释经济波动的差异入手,结合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目标冲突的信贷模型,分析中国的经济波动。中国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信贷约束”的地方政府提供过度的总量供给与承担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的中央政府存在需求压缩之间的矛盾。增长与调控从时间上讲是相互分离的两个过程,低利率与负利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客观上起到了缓解信贷偿还压力和减少宏观经济风险的目的。上述结论得到经验研究的有力支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尽管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经济系统出现偏离时,以行政命令为主的GDP调整较信贷规模调整有更高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