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对经济法域内基本价值取向的探讨大都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或多或少地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而晚近生态价值理论对此亦有矫枉过正之嫌,很容易滑向另一极端,即“生态中心主义”。本文所倡之整体生态价值,旨在消弭如上弊端,并以“公民环境权”为中介阐明整体生态价值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不背离,仍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珠江上游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需要构建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要以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和总结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从协调发展机制各种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建立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我国走新型工业道路又有新的内涵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岩  薄宏 《发展研究》2010,(4):37-42
生态足迹分析作为衡量世界各区域的环境生态可承载状况的测量工具,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被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和组织所接受和应用。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造了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对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解决了能源账户重复计算、进出口贸易在区域内核算等问题。对西江下游流域生态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产业生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广东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和生态发展区建设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当今在主流经济学指导下,人类盲目地发展经济,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学派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生态观,主要有生态经济学和佛教经济学。生态经济是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首要目标是持续性。佛教经济学把道德引入经济领域,为生态危机提供精神资源,生态问题也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开辟了崭新的通道。佛教经济中的生态观是以佛教的缘起论为哲学基础的,整体论和无我论是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我国生态工业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保平 《生产力研究》2004,(8):125-126,151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 ,表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之上来加速工业化 ,使工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因此 ,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之中要加快我国生态工业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正> 资源生态经济平衡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资源生态经济平衡的概念和特证资源生态经济平衡是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是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人口以及价值流动过程中所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资源生态经济平衡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一) 资源生态经济平衡的相对性。资源生态经济平衡是资源经济平衡和资源生态平衡的对立统一,而这种平衡之间的对立性和矛盾性是绝对的、经常的;两者之间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模式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静 《经济纵横》2003,(2):22-25
党的“十六大”报告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 ,提出了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的任务。其中 ,摆在首位的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意味着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意义极其深远 ,它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在新世纪长远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承龙环保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对承龙水业水源的生态保护,控制了污染,净化了环境,使水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再一次证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党关于发展理论中怎样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应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特性,即历史交叉性,现实重叠性、路径归合性;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注重策略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性,并在实际工作中从明确责任、利益导向、制度建设三方面着力,应予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既是现实的目标,又是理想的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现实的任务,又是未来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既要规范经济层面的问题,要让经济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做到绿色化、无害化;又要规范社会层面的问题,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形成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的社会潮流,构建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和规划三个方面阐述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一些理论和实施注意的问题,为区域生态经济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山东省长岛县2003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是不安全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最后,分析了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把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类型划分为生态良好经济发达型、生态良好经济欠发达型、生态脆弱经济发达型、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型四种。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生态资本效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汉中市1990~2009年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如下:生态资本供需变化较大:1993年以前为生态盈余,1994~2001年为基本持平,2002~2009年为轻度赤字;生态压力逐渐增大,由1990年的0.74提高到2009年的1.15;2009年的生态资本转换效用是1990年的1.82倍,同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指数提高了2.01倍。研究表明,汉中市生态与经济系统目前属于生态良好经济欠发达型。据此,提出了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虽然散见于《资本论》的各章节中,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工业化的产生原因及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判提出东方社会实现工业化的特殊方式。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至今,开放经济的宏观格局和"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研究,无疑将给予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以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如何协调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或孰先孰后的问题对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也一直是经济与社会各界中颇具争议的重大话题.本文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运用1983-2006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数据指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三化"的经济拉动作用,论证了现阶段只有以城镇化为龙头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当前困境,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