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了微观的城镇居民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职业流动的特征进行了考查,研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收入水平等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与职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不同性别之间的职业流动并无显著差异,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性越强,未婚者的流动性低于已婚者,劳动者的流动性与收入水平成反比,而职业流动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始终是被关注的重点,其中的不平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引入收入流动这一概念对收入不平等进行讨论,采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调壹(CHNS)"于1989-2004年期间的微观调查数据,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城乡家庭收入分别进行讨论.通过惯性率、亚惯性率、加权平均流动率等指标,力图对在1989-2004年的三个阶段内城镇、农村两个范围的经济状态和变化趋势作出一个清晰的描述.钟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始终是被关注的重点,其中的不平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引入收入流动这一概念对收入不平等进行讨论,采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调查(CHNS)于1989-2004年期间的微观调查数据,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城乡家庭收入分别进行讨论。通过惯性率、亚惯性率、加权平均流动率等指标,力图对在1989-2004年的三个阶段内城镇、农村两个范围的经济状态和变化趋势作出一个清晰的描述。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贸易开放对我国代际间的职业流动性的影响,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贸易越开放的地区,代际间的职业流动性越强,且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要高于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机制分析表明:贸易一方面通过增加较开放地区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进而增加子女职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个体向较开放地区迁移进而提高代际间的职业向上流动性,而贸易引致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变化并不能提高代际的职业向上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为个人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微观数据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文从微观数据的角度,对个人投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简要分析微观数据对个人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利用微观数据开展个人投资决策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促进个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CHIP1988、1995和2002年的数据,从工资收入的技能溢价和行业溢价方面考察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且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工资收入的组间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对于较高学历的劳动者来说,工资收入技能溢价的增长还受到所处行业的影响,并且行业内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是减小的,验证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贸易开放缩小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李雨杭 《商业时代》2021,(12):43-46
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线下消费受到极大冲击,线上渠道份额快速提升,这使得数字消费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深入探究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行为,对于科学引导消费行为、促进消费增长而言意义重大.故而本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性别的差异对数字化消费感知易用性...  相似文献   

8.
魏琦  黄平芳 《商业研究》2015,(2):168-173
通过对南昌市导游从业者的调查,本文对转型期导游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导游的职业认同是一个自我认识与他人定位的符号互动过程,调查显示在这两个维度上形成了乐观型、焦虑型、厌倦型和失落型四种职业认同状态;导游普遍对自我职业积极认知评价,而他者则普遍对导游职业消极认知评价;导游的职业认同状态还与其经济收入和学历层次等因素相关。因此,导游应提高业务素质和自我认识,家庭、组织以及社会更要给予导游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改善和消除目前导游职业认同的不良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与个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和科技竞争,而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入世后,国际大公司也大举进军我国市场,参与经济竞争和人才争夺,使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企业的人员流失问题己经成为困扰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影响企业人员流失的微观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家传统上使用流动表考察职业流动状况.运用人口学方法提出一种新的职业流动水平的测量指标,即总和流动率.利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总和流动率的计算,近40年来我国城市的职业流动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按照2002年的职业流动率水平,我国城市地区人们一生将从事三份工作或职业.同时,职业流动率的社会经济差异非常明显,较高的职业流动率发生在男性、未婚、少数民族、初中受教育程度、党员和流动人口群体中.对职业流动率测量作了新探索,提出的总和流动率概念简洁、计算方便,并具有标准化指标性质,故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中国投资增长--1981-2002年数据测算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关于广义金融中介投资的定义并测算了1981-2002年中国广义金融中介投资及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该指标被用于与同期内投资相对规模及投资相对效率统计的直观几何比较.比较发现,在所考察期间,两组指标的相关程度都十分微弱.这可能意味着,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对促进投资规模扩大或增进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都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拉大地区差距,对于整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不利的。文章采用中国1992-2005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文章的重要发现是,外商直接投资并未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节约能源的诱致性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我国2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就跨国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跨国外包对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国外包会阻碍未超过发展门槛行业的技术进步,会促进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但跨国外包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对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某大型企业集团所属公司为样本,将收入流动性分析手段引入企业微观层面,对样本企业1999-2005年期间六个阶段匹配样本的总体薪酬流动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样本个体在进入企业组织前后所具备的特征划分为个体属性和组织属性,并分别在各属性特征分组下研究薪酬流动情况,考察企业组织内部薪酬流动的一般规律,为优化企业组织薪酬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和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1)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显著性要明显强于收入政策;(2)财政政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性要高于城镇居民;(3)支出政策,除对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外,其余都具有凯恩斯效应;(4)支出政策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在东、中部地区,扩张性政策的效应较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紧缩性政策的效应更为显著。通过估计消费函数,本文还发现,支出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更有效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短期收入弹性,而支出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非凯恩斯效应的原因则在于,中、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变化主要取决于预期未来收入的变化,具有更多的理性预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际生产分割对参与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发展可分为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后者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相比,前者对高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发生在低技能行业的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会提高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趋向于将企业内的非核心工序外包给国内或者国外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外包对其研发创新行为是否有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命题。本文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就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外包工序的企业相比未外包工序的企业更加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并具有更大的研发投资额;其次,外包不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倾向与研发投资,同样促使了企业增强产品创新与生产流程工艺的改进;最后,具有更强契约安全感、更低融资约束的企业,外包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将更加明显。总体上看,外包活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