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与产业园区显然是紧密而互动的关系.作为城市经济职能落地的空间集聚地域,产业园区如果发展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反之,产业园区如果脱离了城市其他综合服务的支持,会导致园区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产业的持续提升和辐射影响力.随着“产城融合”概念的深入人心,它所描绘的景象令人翘首企盼.对家住梦园小区的徐洋来说,“产城融合”给予人的体验则令她惊喜万分.但如果时间退回到2005年,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2.
园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现实情况入手,通过SWOT分析得出产业园区所处的位置,找出制约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招商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引入优质的、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和集聚的企业,产业园区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和中国经济逐步形成新常态,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招商方法效果式微,旧有的招商思路亟待调整,招商引资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寻求新出路.在开发区高精尖产业集聚日...  相似文献   

4.
推进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地产业园区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然而,在实现产业与人口集聚、推进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浪费、生活空间被淡化、园区功能相脱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一一显现出来.在产城融合发展的视角下,如何将各地产城一体化引入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以创造和谐的产城空间关系,将是各地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陆兵 《广西经济》2007,(10):8-10
一,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园区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发展园区经济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升级、强化招商引资、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后发展地区迅速发展壮大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园区经济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6.
《宁波经济丛刊》2009,(4):16-20
开发区(园区)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集聚地、“高产田”的主要落脚点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试验地。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共计23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园区)8家,省级开发区11家,市级重点功能区4家。经过20多年开发建设,开发区(园区)已成为我市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新区》2013,(11):36-44
按照一般的理解,就城市规划的技术与方法而言,产业园区与其他城市功能区应该没有太大差别,甚至由于功能单一、用地类型简单,产业园区的规划还应该更简单一些.然而从实际建设情况看,很多产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往往很难实施.有的规划甚至是产业园区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咨询机构担纲编制的,仍旧难逃被束之高阁、 “墙上挂挂”的命运.探究产业园区规划难以实施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产业园区不同于一般城市地区的发展目的与本质,决定了其规划在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不同于一般城市区域的执行逻辑.  相似文献   

8.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发展已经成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统计研究表明,辽宁县域经济存在产业集聚明显、产业承接能力增强的优势和县域发展水平不均、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结合辽宁省县域产业发展的农业(工业)产业化模式、工业带动模式和资源优势依托模式,文章提出县域经济空间重构、产业园区合理规划、县际跨域协调发展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据赛迪设计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  相似文献   

11.
文婷  李继华 《改革》2013,(5):74-78
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并且使集聚区的产业具有创新能力是理论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外源集聚和内源集聚方式都不能适应我国发达地区园区的发展,而混合集聚方式才能使园区的集聚产业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刘权 《走向世界》2012,(9):52-53
招商引资是出口加工区现代产业求生存、上规模、成集群的重中之重,更是事关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和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园区封关运作以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济南市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关意见,济南出口加工区立足实际,找准破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着力提高现代产业孵化和集聚能力,为园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徐继业  花俊 《北方经济》2009,(18):23-25
本文是在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来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文章引入产业集聚效应指标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完全为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并不大,因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产业集聚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海改革》2004,(2):17-19
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国外产业资本,国内民间资本将进一步集聚上海,为上海各个开发区整合园区功能,促进产业集群提供了机遇。服务业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撑点,应以世博会为契机和动力、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上海要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使国际资本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拢,立足循环发展,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合力度,统筹布局产业集中区和重点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健康。工业开发区(园区)是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载体和增长极,是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我区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贵州大兴工业园区新型储能产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存在集聚程度低、产业技术研发较弱、产业政策不完善、相关产业企业少、未形成规模、企业集聚优势未凸显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园区和产业实际入手,提出了园区采用“政府扶持条件下生态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跳跃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政府协调+管委会管理+企业运营”的整体运行机制、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联盟、构建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完善新型储能配套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园区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开发模式是园区发展成功的关键所在.盘点我国的成功产业园区开发模式,都各具特点,可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6):106-106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促使产业发展必然实现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园区")是集聚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在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设立高新园区,对推动集聚区提质提速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课题组建议,应根据各集聚区发展水平和条件,因地制宜,按照"分类分级分步、定位定址定策、合署合规合力"的思路创设高新园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经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原国家新闻出版的批准,自2009年起,国内已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成都、浙江五个城市建立了十余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集聚园区),并且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集聚园区)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音乐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可否认,在国家与各省市共同扶持与引导下,我国音乐产业长年呈稳步增长趋势,据唱片协会IFPI发布的《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报告》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音乐市场的产值总排名已攀升至第七位,增长势头明显.因此,新时代下,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更好发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集聚园区)的优势资源和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中国音乐事业和音乐产业的长足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音乐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研究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