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爱》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自传色彩并主张和歌颂女性意识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围绕女主人公简·爱展开,先是描写她幼年失去父母后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之后她在压迫中奋起反抗最终落到被送孤儿院的结局,最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高潮的是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结局是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中不仅摆脱了幼年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获得了幸福的爱情。在《简·爱》中,女主人公面对艰难的人生没有自暴自弃,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实际上就如同作者本人一样,简·爱就是这样一个于微末中不甘于现状,勇于打破时代对女性的束缚的人物形象,整本小说可以很明显看出女性意识的突出以及对女性意识的歌颂。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描写了一代青年被毁的悲剧,其悲剧根源在于主人公打破了特定伦理环境中的伦理秩序,因而被其所在社会环境所不容。由此可见,小说《红与黑》的主题是一部伦理悲剧。论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入手,分析《红与黑》中主人公三次伦理身份的诉求历程,同时回到特定的伦理现场,探讨小说中主人公所遇到的伦理困惑,以及主人公的伦理选择背后对特定伦理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歌》和《长恨歌》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很大的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出自于女性作家之笔,都是以女性形象为叙事中心,以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因而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的比较,可以折射出在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下,女性作家在讲述女性故事时对叙事方式的不同选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有利于衔接当代文学史中不同时段的文学创作,形成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4.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揭示出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和奋力拼搏。《飘》中斯嘉丽折射出的女性主体意识,使得小说熠熠生辉,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引用大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尤其体现在小说背景埃格敦荒原氛围、男女主人公克林.约布赖特和尤苔沙的命运归属上。通过这些原型的应用,强化了该小说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7.
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鬼途》是巴克《再生》三部曲中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两位男主人公经过战争的洗礼,踏上各自的"鬼途"。小说中的二元叙事主要表现在真实与虚构、男性与女性、上下层阶级,并从此现象进一步解读作者从历史看现在的反战意图。  相似文献   

8.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天真、开放的美国女孩黛茜,在古老的欧洲游历而最终客死他乡的悲剧人生。悲剧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主要探讨的问题,他的悲剧理论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情节论和人物性格论入手,分析《黛茜·密勒》的悲剧性以及分析造成女主人公黛茜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男主人公"我"最初品性温厚,由于酗酒逐渐变得残暴,最终成为"杀人犯"。这种恶性转变表面上是由酒精引起,实则是男主角为遮掩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玛"的结果。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可合理地解释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10.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对存在主义流派命题的处理别具一格,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仅对主人公的荒诞性的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述,同时也使其所经历的人生之旅凸显存在主义观点的荒诞性,继而将自由的观念引向了荒谬的结局。本文旨在探讨塞林格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处理存在主义的文学流派和哲学命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点及方法的理解,论述其创作技巧、哲学观念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生命美学”界定方东美的美学思想并不合适,因为方东美美学思想中的生命内涵乃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性存在,不同于伯格森把生命当成一种物质。这个生命的情感内涵不是伯格森哲学中的本能或者冲动,而是一种超越性的、非感性的同情论的爱之情感。中国人这样的宇宙观使得现实具有了审美意味,审美世界并不在现实世界之外,审美与现实乃是合一的。如此,也就解决了科学与人生观争执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把方东美美学思想界定为“人生论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
生命周期的概念适合于公司治理文化的研究,公司治理文化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其各自的特点。文章认为通过预测公司治理文化生命周期曲线上所处的位置,可以预测公司治理文化的变化趋势,解释产生变化的原因,据此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对策,以实现公司治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均GDP1000美元前后各国的寿险需求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国际寿险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入、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是影响各国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要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充分挖掘寿险业发展的潜力,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倡导现代保险发展理念,并且从加强寿险业与宏观金融环境的联动中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旧没有摆脱资金困局。结合中小科技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及融资方式选择,政府应该从融资渠道、融资服务等方面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marketing researchers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life experiences in shaping patterns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later life, they have inadequat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es for investigating consumption-related issues over the life course. As a resul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hanges consumers experience over time, how they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and how early life experiences affect their consumer behavior. The life course approach, develope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for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behavior, offers a framework for filling gaps in previous efforts to study consumer behavior over tim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dvocate the life course approach for studying various types of market behavior. First, the author presents a general conceptual life course framework that serves as a blueprint for discuss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organizing, integrating, and reporting consumer research relevant to the life course paradigm. Second,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compatible with life cours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Finally, select areas of interest to marketing researchers (materialism and compulsive consumption) illustrate how the life course approach might contribute to previous efforts to study these consumer behaviors in an innovative way.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一篇独特的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挣脱现代生活的种种羁绊而成长起来的硬汉形象。前期的麦康伯有钱却懦弱,显露出性格上的胆怯与人格上的卑劣,展现了战后"迷惘"时期表面的浮华和喧嚣,金钱的腐蚀与欲望的诱惑构筑起生存的陷阱,让人失去了尊严与自由。转变后的麦康伯勇敢而独立,认识到只有那些直面命运的悲剧而保持优雅风度的个体才能洞察到生命的本质与价值,成为现代生活中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寿险业快速发展,其中寿险营销功不可没。但综观寿险营销的现状,粗放式的经营理念导致团队建设中存在诸多症结,成为寿险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转变思路、加强培训、战略创新、激发潜能等方面提出了打造优秀寿险营销团队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作为保险标的,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作为保险事故(即给付保险金的条件)的一种人身保险。因而,界定被保险人死亡就成为保险合同履行的关键。在法律意义上,人的死亡可以界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自然死亡,是指人的身体达到医学上的死亡标准的一种状态,即真实的、当然的死亡;宣告死亡,是法律上拟制或推定的死亡。被保险人自然死亡的人寿保险问题比较明确,而被保险人的宣告死亡问题,由于涉及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等问题,常会产生保险法律纠纷。综观我国保险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对被保险人宣告死亡情形的规定还暂付阙如,且保险业实践亦未形成行业惯例,故有必要成文对该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身保险的税收问题越发明显,本文将从人身保险和税制的相关内容出发,并结合中国当前人身保险课税政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我国人身保险课税制度的具体思路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寿险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对寿险业的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政策性业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主业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可实现我国寿险业转型时期的持续增长,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