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以新古典框架来解释地区差距及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学者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空间经济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从产业聚集与扩散的变化,来研究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和地区差距变化;并以广东省为案例,运用具体指标和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从经验上证实了核心区域产业聚集对整个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要明显强于边缘区域,同时也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在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空间视角解释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同时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协同效应其对邻域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技术创新与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和溢出效应;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中西部地区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大量流失对经济产生负向作用;地区间经济增长不能趋同的一个原因是人力资本吸引效率存在差异,人才往往在吸引效率更高的地区集聚。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理论与方法,从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两个维度,分别对1978—2013年及1978—1992年和1992—2013年三个时段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均产出在各研究时段上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城镇居民收入较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具有更强的发散性;不论人均产出还是人均收入,在1992—2013年期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发散性,经济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与空间传递效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冲击对邻近地区影响显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同时,也应不断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知识溢出、制度和生产率增长的模型,分析了制度对知识溢出促进生产率增长的调节效应,得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平衡增长路径上各经济变量的增长率,并得出以下结论:1.两地间知识溢出效应与距离成反比,空间距离增加将降低稳态增长率;2.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越大,越能促进知识溢出,进而提高稳态增长率;3.制度INST作为知识吸收能力的基础性维度,对稳态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实际,对技术溢出与生产率增长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尤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文章基于我国197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建模和差别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纭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一定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济增长是一国取得经济成就最重要的标志和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趋同的概念已成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对趋同问题的回答,实质上也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问题的回答。实证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绝对趋同趋势,这为进一步研究条件趋同提供了必要性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贸易理论认为,内生于进口资本品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技术溢出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采用中国1978~2005年的进口设备数据对进口资本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中国进口设备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是进口设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影响.同时,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差异使得进口设备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国外大量关于创意阶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梳理出几条基本研究思路。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创意阶层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创意阶层与经济增长、创意阶层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空间特征和创意劳动者属性是研究创意阶层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主要视角;创意环境影响创意阶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创意知识溢出同样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究竟创意阶层与人力资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两个重要的话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伴而生、难以分离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关于产业集聚和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沿着两条分离的路径进行,直到上世纪90初,新经济地理学才开始试图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特别是近几年来,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又进行了把原来的静态模型动态化的努力,试图把经济增长和空间集聚放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将对这一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领域一个热点,相关文献汗牛充栋。本文就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初始条件、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了一个初始条件、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和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初始条件的作用。因此,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西部地区要在国家供给的制度框架下,积极推进本地区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而城镇化的进程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本文基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二者的互动机制与作用路径,通过古典分工理论、区位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观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二者的互动机制,这些理论对我国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聚类分析,从收入差距、失业率与人口增长三个方面分析贫困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从负相关关系到正相关关系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当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性质与经济结构;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依赖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要考虑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现实和理论分析的背景下,提出中部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问题。在做了大量考察后,首先通过分析归纳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部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的一些现状特点,并结合相关经济金融理论进行论证;其次,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源依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但目前的研究对资源依赖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实证验证在经济增长维度和TFP增长维度均存在有条件的"资源诅咒"现象的假说.本文构建市场化程度指标体系,采用SYS-GMM等计量分析方法,利用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样本,实证检验资源依赖对经济发展效率带来的影响,且对其传导机制予以进一步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论给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活动具有空间相关性,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把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中.与普通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相比较,在考虑空间效应情况下,产业结构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差异较大.通过空问杜宾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物质资本水平对本地经济增长贡献较小,但对相邻地区贡献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本地区经济起重要促进作用,但对相邻地区起阻碍作用;基础设施水平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负影响,但对相邻地区却有较大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水平提升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却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大负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nel Data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收入地区,因此应加快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增长理论的视角下,一些传统上被视为公共消费的支出,如政府在教育、研究开发以及法制建设等领域的支出,更适合于看作是具有生产性的公共投资。基于此,一系列新增长模型隐含地或明确地分析了公共投资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突出强调了公共投资的生产性质及其同私人部门投资的互补性。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新增长模型的理论预言进行了检验。新增长理论的进展为解释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工具和新的见解,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卡莱茨基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出发,提出了垄断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基于有效需求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继承卡莱茨基经济思想的卡莱茨基主义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强调收入分配是总需求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并逐渐发展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的标准范式之一。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要适应经济增长体制”等经济思想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卡莱茨基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也可以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体制,但应注意结合经济实践对其进行优化;卡莱茨基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只有不断发展,并应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05年—2008年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及显著性水平图定量地研究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政府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支出对辽宁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基于分析结论,本文提出打破地区间行政限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