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     
《中国招标》2005,(6M):68-68
建设部6月6日向社会公布《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推动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虚拟建设是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有效方式,其内涵包括:以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与供应分包模式,实现住宅部品化;以动态联盟合作实现住宅部品供应链条;通过风险的二次转移繁荣部品生产二级市场;以规模经济效应与区域经济效应创造规模化、跨区域部品生产。积极寻求虚拟建设的有效途径并构建我国虚拟建设保障体系是以虚拟建设推动城市住宅产业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山东建设》2005,(20):19-20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建设系统行政领导干部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绿色建筑)专题研修班上讲话时强调:面对我国能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和建筑能耗迅速增加的严峻现实,必须从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上实现双跨越,坚持行政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大力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东建设》2005,(12):11-13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是新时期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决策。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一、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建设中不包括工业建设项目的其他投资,具体包括城镇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工程及其他项目费用。其中公共建筑是指城镇居民从事公共社会往来活动的各种建筑和场所,如行政办公建筑、商业金融业建筑、文体  相似文献   

6.
建筑领域是促进节能减排和推进我国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城市住宅节能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节能技术措施与低碳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接轨,探讨适合城市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住宅节能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能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已成为中国政府与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中国的能源紧张在呼唤着低能耗新建建筑的大力发展,呼唤着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人们在追求住宅建设高舒适度的同时,也要考虑最大限度地降低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建设能耗和运行能耗,而这两者的实现,必须提倡依靠建设科技手段来提升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内在品质和功能。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实行住宅产业化。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为了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提高我国住宅产业标准化、工业化水平,增强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继本刊在上期抛出“住宅产业化”这一话题以来,编辑部已接到不少热心读者的电话,他们纷纷表示出强烈的兴趣,但同时,住宅产业化在重庆是否水土不符,它离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远?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感兴趣的点。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英国模块化制造有限公司(M.M.L)首席执行官卡尔先生、重庆市外经委李世蓉副主任,以期待他们就对关心住宅产业化的人们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日前。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拟定2009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点,要求各地要突出监管重点,确保工程质量。一是以政府投资工程、住宅工程、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突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廉租住房建设等重点工程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有关规定,总结分析全省建筑节能状况,限制或淘汰一些不适应该省实际的建筑节能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镇江市科技局在社会民生领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全民共享。一是提升环境质量。围绕城市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固废污染防治、金属污染防治等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加快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设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组织认定绿色低碳科技示范社区。三是增进群众健康。支持健康产业园、重点临床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技术研究。四是打造"智慧城市"。积极推动镇江市"智能交通管控平台""智能社区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等建设。五是促进科技惠农。加大农业科  相似文献   

10.
朱莉  丁孝真 《首都经济》2008,(10):90-9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危机变得日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我国城市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去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资源的思想去做。2004年以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政策法规。这一系列的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就是营造一个节材、节地,节能、节水、环保、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包括生态城市。生态住区、生态园区的建设。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更是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深圳获得了国家财政部和建设部授予的四个示范试点城市。第一个是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的示范城市;第二个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城市;第三个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第四个是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综合  相似文献   

12.
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建筑空间健康指数和舒适程度,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结构住宅创新能力日渐提高,配套体系日臻完善。建设钢结构住宅,推进住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     
《上海国资》2023,(10):98-99
<正>浙江省:制定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督管理制度2023年9月15日,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省司法厅就《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在建筑业降碳部分中提出,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能源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公共机构建筑、  相似文献   

14.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示范。梳理国外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法律法规体现、创新改造技术、广泛知识传播、营造融资环境、强化能耗监管等5个方面的实践特征,概括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激励政策作用、节能改造技术应用和试点示范工程辐射等4个方面的实践现状,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困境及致因,探索具有针对性、价值性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动态     
成都出台城市建筑节能“新政”从7月1日起,成都市内凡到建设行政部门办理施工图审查的公共建筑项目,必须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必须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审查合格的应进行节能专项备案,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日前,成都市建委召开大会,宣布了建筑节能“新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加快城市功能、形态和模式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构想,大手笔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智慧发展,在兄弟城市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十二五"时期,宁波坚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大战略来抓,以智慧型发展为重点,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产业高端、环境绿色生态、百姓生活便捷、政府服务透明高效、城市发展可持续的智慧型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招标》2011,(21):60-61
为加大"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力度,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5月12日向社会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即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18.
据悉,2009年辽宁省建设系统要以推动房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着力抓好各项民生工程,为确保实现全省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作出积极贡献。预计2009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00亿元,增长30%。  相似文献   

19.
《宁波经济》2006,(3):31-32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和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充分涌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毛光烈市长在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要实施八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新农村建设管理重要的部门,乡镇经管站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开展乡镇经管站建设方案,更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