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两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即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模式,以德日为代表的网络导向型模式。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其公司治理亦呈现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赵国强 《经济师》2006,(3):214-214,217
文章在介绍公司治理和会计政策选择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会计政策选择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而分析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并提出从公司治理入手,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借鉴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日本公司治理模式和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剖析和解读,指出这几种公司治理模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国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时,既要借鉴其长处,又要力避其短处,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应当指出,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是现成存在的,而是一个有待于构建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股利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何园  刘晓农  于楚 《经济师》2003,(1):126-127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收益分配重要内容 ,是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与分歧的焦点之所在。文章认为股利政策是在特定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博弈均衡 ,这体现了公司治理模式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同时股利政策又可以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的工具 ,因此股利政策作为一种机制又可以反作用于公司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集团,即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社区等之间利益格局关系,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目标模式不仅在于确定公司治理的目标,即公司治理为谁服务,而且还在于它直接决定了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的结构、公司治理的机制等。本文分析批判了流行的两种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即股东至上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S-O-E公司治理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有英荚股东主权治理、德日债权主导型公司治理、东亚和东南亚家族主导型治理和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公司治理四种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等制度环境及公司治理现状,设计出多元化公司治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模式是与一定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法律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史相适应的产物,并且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和法律以及文化背景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构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现有的治理模式,而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经济功能以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因此,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应选择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价值模式角度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通过对公司治理和文化两者概念、内涵以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引入霍夫斯泰德五维度文化模型所提供的研究方法,来比较中外在不同文化价值模式下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剖析我国传统文化价值模式的特征及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主流的公司治理模式来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即市场监控模式、内部监控模式和家族监控模式.目前,这三种治理模式出现了强烈的趋同现象.本文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公司治理模式深深地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中,单纯依靠某种监控方式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建立治理模式时,只有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互相借鉴,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问题 (一)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从微观角度出发,公司治理模式是个制度的安排:从宏观角度出发,它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发展程度、社会背景、法律文化观念等息息相关。中国企业一直受客观制度环境和传统计划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在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中国上市公司中“一枝独大”现象严重,国有股比重过大且不能自由流通,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股份占少数。所以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上,要借鉴美英、德日模式的长处,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We evaluate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panies listed at the Italian Stock Exchange. We consider ownership structure, balance sheet data, company performance and some qualitative features as determinants. We evaluate the convergence of Italian companies' governance towards a system with effec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ur analysis shows definitely that companies with a large shareholder and/or minority blockholders controlling a large stake and companies belonging to a pyramidal group or controlled by a shareholders' coali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oor governance/shareholders' protection standar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play a positive role .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爱云 《经济经纬》2006,(2):100-103
西方发达国家大体有两类迥然相异的公司治理模式: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和莱茵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类公司治理模式呈现一些趋同的迹象,但由此推断公司治理模式将趋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公司治理模式的实质趋同是不可能的。这一结论对我国企业构建治理模式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曹德春 《经济经纬》2006,10(3):92-95
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英美、日德、东南亚三种公司治理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决定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应是家长式治理模式。由于公司治理背后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注意文化兼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4-6):1057-1069
The Italian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characterised by a high degre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both for unlisted and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absence of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acilitating more dispersed ownership, as in the Anglo-Saxon countries, or mechanisms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s in some Continental European countries, a limited degree of separation between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achieved mainly by using pyramidal groups. We analyse some of the effects of this organisational mode on firm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We report results on the effects of the limited protec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companies in pyramidal groups succeed in raising external finance and investigate how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work in pyramidal groups. We also present some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s'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5.
严若森 《技术经济》2010,29(9):99-102
本文对公司治理趋同的竞争说、政治说与路径依赖说以及有关公司治理的形式趋同与功能趋同、法律趋同与事实趋同的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简评。本文指出,如果某种公司治理制度或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其所面对的公司治理问题,则其即是最好的公司治理制度或模式,从而无须按照它方的公司治理模型进行自身的制度变革,且即便一国或地区之内的相关公司治理情境与该国或地区的国际义务交错混杂,该国或地区公司治理制度或模式变革的动力亦须极大依赖基于该国或地区之内公司治理环境的内生诉求。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were for a long time distinct fields of analysis. Reasons for this incompatibility are linked to the restricted vis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upported by shareholder value which essentially refers to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other visio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xist which are also closer to knowledge dynamics and knowledge governance problems. We elaborate thus on the possibl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We sustain that each key actor (the manager and the investor) embodies a piece of diversified and localized knowledge related to his/her specific domain and field of experience, and these different modules of knowledge have to be recombined by an appropriate mod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at stimulates corporate development.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reconciliation really appears essential since managers, by defining and selecting innovative processes, and investors, by determining the money that is invested to sustain these processes, both take part in the creation and governance of new knowledge by the firm. We show that this reconciliation can be based on the notion of corporate coherence of the cognitive firm that allows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conflicting vis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a new vision based on cooperation between managers and investors that collectively contribute to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oherence.  相似文献   

17.
治理公司的目的在于实现治理收益的最大化。笔者结合对内、外治理机制的分析,提供一个关于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均衡模型,并指出实现这一收益最大化的可能途径。通过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运营效率的比较,以及对日本和德国公司治理最新动向的考察,我们认为,公司外部治理及其机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行企业治理模式失灵是其经济难以真正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大股东介入公司运营非但没有带来理想中的效率提升,反而干扰了管理层的正常决策,加重了对劳动者的盘剥。金融资本家大肆攫取公司资源,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股东治理模式误解了股东与经理人的经济关系,高估了股东投资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错把股东视为唯一的风险投资者与关键的创新推动者。此外在分析时所采用的同质化抽象处理也不利于普通股东。股东至上的观念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倾向于大股东的利润分配方案根植于以交换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据此来指导企业经营。我国下阶段的公司改革需要以适合我国国情的、专注于提升企业生产创新能力的新型公司治理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We build a model in which corporate governance allows for the adoption of an institution acting as a mechanism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Our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incentive to adopt such an institution is decreasing i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in free cash flow. Testing our theoretical model by means of a sample of 157 Italian listed companies over the period 2004–2007, we find that board composition favours independent members in firms with a large free cash flow, and executive members in firms with high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supporting the view of governance as a way to limit agency costs.  相似文献   

20.
公司内部审计的治理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庆仙  陈祖华 《经济问题》2008,(11):116-118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机制有诸多不同研究视角。就国内:不同研究视角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