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沈高洁 《江南论坛》2023,(12):43-47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无锡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江南名城,其水文化构建必然成为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篇章。虽然无锡水文化构建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必须加快无锡水文化构建,为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无锡智慧。  相似文献   

3.
周娟 《江南论坛》2022,(12):58-62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扬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文旅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多项工作率先启动的优势,但目前仍存在文旅融合不深入、文旅需求不充分、支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突出运河文旅主题、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培育产业融合业态,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水平;通过凸显运河地理脉络、展示运河文化肌理、彰显运河时代价值、深化运河文化传播,不断增强运河文旅吸引力;通过完善市域及城际合作机制、提升旅游交通和服务配套,不断优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赵华 《经济师》2023,(10):126-127
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坚定践行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而云冈文化不仅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也是其文化自信独特的精神标识。文旅融合是游客感悟文明,提升文化修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手段。文章经过长时间调研,深入挖掘云冈文化资源,指出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文旅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6.
"文旅融合"是历史必然,更是发展大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文化资源优势魅力独特,文化基因强大厚重,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可或缺。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从文旅资源大省到文化旅游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全力以赴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为例,针对赫哲族非遗文化开发中知名度不够、缺乏传承人、销售渠道少、缺乏相关产品的创新开发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赫哲非遗文化品牌;多种方式传承;拓宽销售渠道;创意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8.
遗产酒店是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不仅可以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意识.2020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之美、文化之美等系列人文资源获得更高关注度,作为历史文化特殊载体,遗产酒店迸发出新的发展希望. 为实现“在保护中重生、在传承中延续”的目标,活化利用成为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2020年...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颇具发展潜力的关键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开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与衔接性。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赋能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分析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具体的深度开发对策,即乡村政府提高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打开思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沿线乡村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朱明轩 《江南论坛》2021,(12):39-41
作为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重要地区, 苏州市江南文化凝炼在姑苏城,根基却在"苏式"乡村.鱼米之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丝绸之府、苏作工艺等内容, 是苏州乡村传统江南文化的外在形式, 与江南特有的生态、生产、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风民俗、苏州精神等密切相连.传承苏州乡村江南文化是守根之举.充分发挥苏州乡村江南文化根源功能, 高质量发展江南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在文化传承中助力产业兴旺, 在产业发展中涵养乡村文化, 是苏州乡村江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通武 《江南论坛》2023,(10):49-5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向文化IP转化,是驱动非遗开发的重要路径。大运河江苏段非遗IP化开发,对提升江苏运河文旅品质、提高非遗“造血”功能、引领非遗产业整合创新尤为必要。近年来,大运河江苏段非遗在开发载体、产业规模、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非遗资源利用率不高、创新发展定位不清晰、产权保护政策不完善、品牌IP授权力度不够、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建议大运河江苏段在培育载体、创新战略、健全机制、保护产权、协同发展等方面精准施策,构建非遗IP价值链各环节优化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发掘红色文化遗产,加快推进课程思政视域下龙江精神文化资源的深入应用,有效将龙江精神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方面正向引领,基于龙江精神文化与红色文化内涵上的密切联系,强调课程思政视域下龙江精神文化资源应用的重要意义,突出龙江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要点,提出关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龙江精神文化资源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厉建梅  单梦琦  齐佳 《经济地理》2022,(10):201-207
文章通过构建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市域的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城市文化发展不平衡;生态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各城市生态发展水平差异较小;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协调度水平偏低,多数城市处于中度失调或严重失调。(3)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全局方面,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各城市之间呈空间集聚性,且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大运河文化带由北向南贯穿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协同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其对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思路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文化带纵贯中国南北,跨6省2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演变情况。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省(市)、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7个城市三个空间尺度的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在2010—2017年呈"N"型变化,空间上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并且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强市明显高于周围普通地级市。通过空间分析得到Moran′s I值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高—高""低—低"为主呈聚类分布。最后,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要从补齐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等方面入手,提升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5)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数十年来语文教育的成果证明,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是现实可行的。文章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及实例操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