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供给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开展的一系列信贷创新对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一些特色需求仍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与"三农"的需求很难达成一致。本文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全面分析了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冯涛  王元 《西安金融》2007,(10):70-72
本文在对农户信贷市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户信贷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服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农村现存金融服务体制安排的错位。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必须从改革现存体制安排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要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发展,另一方面要构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挥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农村信贷与定价:一个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发展理论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信贷在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存在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农村信贷构成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本支撑力量。金融市场机制的形成,能通过改善信贷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信贷的存在反映了既有融资制度下农户融资行为的扭曲;担保是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重要约束条件;普遍存在着的农村信贷分配不公平问题导致了福利损失。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制约着农村信贷定价效率。而中国农村信贷定价机制扭曲,信贷配置效率低,主要受制于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与经营水平限制,信贷供需失衡,农村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为促进农村信贷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丰富农村信贷供给主体,打破垄断格局;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在解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消除农村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为并无本质差异。未来须调整仅仅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难题的改革思路,深入到市场结构、信贷合约和产品创新以及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甄别和内部管理机制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湖南和福建2省4市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测度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素养对农户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并对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农户金融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农户家庭正规信贷偏好和借贷可得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民间借贷偏好和借贷可得性有显著抑制作用;(2)金融素养可以通过改变农户风险偏好来影响家庭借贷行为。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农户金融教育、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信贷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财政支农和正规放贷额度已存在较大制约的情况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农村金融信贷关系博弈的研究表明,在信贷交易成本和贷款利率降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农户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以实现信贷博弈的长期均衡,而这需要以较高的规模效益水平为前提;声誉制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够部分克服双方信用关系中的"囚徒困境"难题。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和财政补贴的重要性,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需要区分对待。  相似文献   

7.
亓新敏  王家传 《海南金融》2007,(8):65-67,82
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供需失调的矛盾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微观层面分析了农户这一需求主体的信贷行为,指出了农村金融困境的原因是农村金融机构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微观主体农户的信贷行为特点,导致了农户有效金融需求的抑制及农村金融供给出现极度稀缺的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络具有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等作用,从而可能减轻农村地区信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本文运用全国农村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农户的社会网络对其获取信贷的影响,研究表明: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获取信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宽泛的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社会网络是农户平滑消费或扩大生产的重要工具;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非正规金融,在正规金融它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但这种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9.
李高娟  刘确 《时代金融》2014,(27):176-177
农户信用行为不仅影响农户的金融能力,还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进而影响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户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户信贷行为,研究在农村信贷过程中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最后提出改进农户在信用博弈中的信用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利率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农村利率定价,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利率定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组织形式出发,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农村信贷市场正规金融的利率定价,以期为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建了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并没有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资源供给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农村资金又大量外流.农户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正规金融对农户的信贷配给和信贷约束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热点争论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我们对正规信贷约束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解决之道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贷约束现象,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农户个人特征中,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其正规信贷约束显著相关。年龄越大,信贷约束的程度越严重,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好,信贷约束程度越低;在农户家庭特征中,家庭年收入、是否有房屋产权、是否加入合作社与农户正规信贷约束显著负相关。基于此,本文从农户特征视角出发,提出了缓解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扶贫要与扶智相结合;三是要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四是大力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蓉 《投资与合作》2014,(10):13-13
信贷资金的持续供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广大农户资金需求一般金额较小等原因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使得正规金融机构都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又由于经营活动范围狭小,导致资金效率配置较低和金融业务的平均成本较高,提供的信贷支持有限。因此,在新一轮金融体系改革中,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现状,本文首先基于农户信贷需求分析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可行性,并设计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机制以及模式希望能对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1979~2011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持问题。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情况下,却出现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现象。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信贷供给不足,金融支农不力,农户资金问题主要不在于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环节,而在于资金的可得性环节。农户对信贷资金可得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户生产性贷款在农村贷款结构中边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农户资金要素通过存贷正差外流;三是农村金融效率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5.
张弘  章元 《上海金融》2006,(10):69-73
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被认为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那么在中国农村的农户层面上,这一问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农户调查并获得了农户信贷行为的相关信息,回答了“什么样的家庭申请了贷款、什么样的家庭获得了贷款、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对贷款难易程度的评价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中国农户信贷市场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本文对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金融扶贫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户信贷融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广玉 《中国金融》2005,(22):29-30
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经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很难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足够多的金融资源额度。但事实上是,农户的信贷融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信贷供给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户自身对信贷融资的需求状况,即农户对信贷融资的有效需求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农户风险性信贷配给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农村金融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对风险性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析,研究表明农户自身的风险偏好特性致使风险性信贷配给自发形成。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性信贷配给导致农户家庭福利受损,尤其对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与家庭纯收入引致的损失效应比较明显。且分位数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较低与较高福利水平农户家庭产生的福利损失效应较强,特别是给福利水平较高农户家庭带来的福利损失效应最大。据此在农村金融创新深化期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风险性信贷配给的政策启示,充分释放农村金融的支农惠农潜能。  相似文献   

18.
论小额信贷保险对小额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贷款难问题,也相应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在实践中,农村信贷机构和农户都是从自身效用更大化出发,制定贷款发放政策和做出贷款决策,致使农村信贷市场整体的效用水平并未提升。本文结合经济学中生产和供给市场的"帕累托改进"原理,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取得"帕累托改进"中的作用。旨在说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属于典型的保障类产品,不仅可以通过其达到借款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目的,更能在服务"三农"和创新银保合作模式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最终在保障农村小额信贷良性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利率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其后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也增加了纠正农村金融市场扭曲(利率市场化)的难度。借助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造成的农村信贷市场扭曲以及后者对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及效率的影响、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造成的影响,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006-2007年对中国西部和中部12省区的农户调查所反映出的资金流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离农"有其必然性.应该以发展的观,最看待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的破题,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目前的现实选择则是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