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这些重大判断与部署不仅从制度上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也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同于过去的"先富带后富"策略,而是具有新的内涵:一是提出共同富裕发展要求的出发点不同,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不同,三是共同富裕目标所蕴含的物质内容不同,四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不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要构建收入分配的橄榄型格局,也要注重财产分配的合理化和相对均等化,还要注重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正确看待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区分主从关系、原生和衍生因素间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确立政府在分配公平中的重要调节地位,在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体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统一体。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财税制度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政治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了财税体制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及现实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推动共同富裕的财税体制改革路径,指出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优化税制结构,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纵深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社会第三次分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分配公平,推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创新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指数,进而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驱动作用,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旧成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创新要素配置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到共同富裕细分维度,创新要素配置可显著推进富裕共享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生活环境宜居,对富裕差异性的影响尚未显现。据此,提出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富裕、整体富裕、全面富裕,是差别富裕,是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共同"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从手段而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中, 应发挥多方力量,通过多元协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补充和完善,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公平意义重大.这种补充和完善主要靠精神力量、社会风尚和道德原则实现, 需要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因此,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充分参与,对驱动第三次分配落地生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同富裕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各省份富裕度与共享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制约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高—中部与东北居中—西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为东部标杆,湖南与重庆是中西部共同富裕领先省份;富裕与共享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西部地区仍有50%的省份处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的阶段;创新动能不足、精神富裕度偏低、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障碍。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协调富裕与共享的关系,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建设、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与城乡融合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生产生活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精神富裕成为人的自觉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精神追求向上向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等途径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周静 《江南论坛》2023,(3):52-5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把握好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关系原则、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与先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新期待。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以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指向是我国经济制度创新的价值目标和内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语境下的经济制度创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坚守人类解放基本价值理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第二是实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制度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充分体现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理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激活了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第三是实现在分配方式上的制度创新,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丰富了不同群体实现富裕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经确定了到2035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目标,其中重要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依据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本文构建了评价共同富裕进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权威机构公布的经济发达和富裕程度资料为参照阈值,测度出中国2000—2019年间的共同富裕程度及与2035年目标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共同富裕程度为目标,则中国在考察期内的共同富裕指数从0.3925提升到0.6633,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且可能按期达到目标;分解分析表明,在已经取得的进展中共享程度占60%左右,而富裕程度占40%上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本质和追求公平政策的有效性的反映;从主要指标的变动对共同富裕指数提升的贡献看,富裕程度的上升对共同富裕指数的贡献达到66.36%,而共享程度对共同富裕指数提升的贡献率占33.64%。基于对二三级指标的细致分解,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通过提升科研经费投入率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缩小城乡差别等加快提升共享程度,这些都是实现共同富裕中期目标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 ,是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 ;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在人民总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差距 ,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先富后富的差别 ,它不包含两极分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而分配正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导向。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结构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分配不均问题。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平衡财权和事权,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参与和执行机制,兼顾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继承、是对“先富后富”理论的有效衔接,并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力量。从作用机理上看,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第三次在弥补分配不足中推动全民共富,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促进全面共富,在吸纳社会成员参与中助力共建共富,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中实现全程共富。从显著优势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对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共同富裕可从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四个方面来阐释,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要促进农民农村整体富裕、共享富裕、全民富裕及精神富裕。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中,落实集体所有权通过确保土地权益合理分配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稳定农户承包权通过保障集体权益分配权和保障土地财产收益机制,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对不同维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推动作用。针对集体经济组织角色定位偏差与能力有限、新增集体成员承包权难以实现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应通过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与优化管理队伍、创新承包权实现方式及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然而,在我们这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且极不平衡的国家,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和远大理想,无疑是个艰巨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我们的人民为之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其间,既有成功和经验,也有失误和教训,而其中最大的教训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把共同富裕长期机械地理解为同时、同步和同等富裕,漠视现阶段社会成员物质利益和富裕程度存有差别的客观现实,割断劳动者物质利益与劳动成果的联系,在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上实行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其结果是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缓慢。正如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的,我们“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18.
认识富裕的基本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在科学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总是与"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体系。人民共同富裕即"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以科学精神在我国探索和回答怎样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即"怎样富裕"的现实途径。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蕴含在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内。  相似文献   

1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必须保障全体公民在享有满足其现阶段最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时的机会大体均等,受益结果大致相等,同时又满足公民的自由选择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包括了要实现人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能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1.遵循“三个代表”的思想,运用“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遵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既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又启动收入分配约束与改进机制。在引进外资、促使东部地区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应使西部地区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或同步增长;在市场导向、推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应使农村收入水平保持适度增长;在改革开放、导致富裕阶层收入相对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应使低收入劳动者阶层收入也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在实施出口导向、催生出口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