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鑫 《魅力中国》2009,(27):108-109
在现代公司制体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资本所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普遍采取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评价方法,考核和评判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和经营成果。一个  相似文献   

2.
1.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目前,我国正在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同的情况下,二者的利益不一致,目标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选择或者观测成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地位的不对等。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不对等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  相似文献   

4.
李军岩 《辽宁经济》2005,(10):18-18
现代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使得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股票期权激励就是要努力降低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使经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股东)的利益达到一致,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张燕 《天津经济》2006,(9):60-62
公司制企业资本结构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护企业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监控,使其既守法经营,同时又激励其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尽最大努力,这就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实际案例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经营者与所有者追求的目标并不一样。然而,企业高管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将阐述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主要内容,分析现阶段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在上世纪30年代由伯勒(Berle)与米恩斯(Means)成功地引入到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其主要思想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一个条件,其中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可能往往背道而驰。并由此产生了旨在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Demsetz等人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条件有过深入地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拥有两家以上企业的所有者的委托行为。并且进一步考察了结合激励机制后,所有者的委托行为决策边界,进而从理论上解释了公司治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规范方案。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指资金和生产资料(土地、房屋和技术设备等)的所有者把这些东西的使用经营权让渡给别的经济实体或法人。在发生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期限内,所有者并没有放弃对生产资料和资金的所有权,然而使用经营权已转给别人掌握支配。  相似文献   

9.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目前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 ,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着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以及对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 ,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如何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解决好“内部人控制”问题 ,以保证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顺利推进和完善发展 ,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一、企业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原因分析所谓“内部人控制”现象 ,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 ,公司高层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以使其利益在公司决策中得到充…  相似文献   

10.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财务信息的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是corporate governance的直译,其本质是配置责、权、利合同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企业制度的微观安排,狭义指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建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的背离。广义则包括内外部监控系统,不仅仅涉及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还涉及到企业与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债权人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经理革命的内涵 在法人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派生了股东所有权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进而又产生了股东所有权同企业控制权的分离。这个过程,就是经理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经理革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股东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征是大所有者直接控制公司,即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直接为某个家族或一个为数不多的股东集团所持有,其他股东作为“初始所有者”(或终极所有者)而存在。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权已经与经营权相分离并掌握在法人产权的控制者手中。法人产权的控制者是谁呢?在企业高层的董事会,他们是某个家族或某个为数不多的股东集团;在中层,他们是支薪的职业经理。  相似文献   

12.
陆杉 《特区经济》2005,(11):84-85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会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行为,以使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这种行为往往会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产生这种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一般而言,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希望的是他们投入的资本实现尽可能大的增值和股票价格的最大化,而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则追求自身人力资本的最佳实现。这种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从激励补偿角度协调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问题.这种委托一代理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表现为委托人目标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为了促进企业管理者采取与企业利益一致的经营决策,企业所有者应设计合理的激励补偿系统来促进企业有效运转.建立激励补偿系统的原则,一般遵循绩效挂钩原则、利益相关原则、风险相称原则等.激励补偿系统的实质是对不完全契约的有益补充,可以最大程度上诱使代理人的决策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举 《辽宁经济》2006,(10):55-55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项大泉 《北方经济》2007,(24):67-68
一、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资本所有者利益如何保障的问题.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顺利完成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国企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低效率.我国国企在治理结构改革中应注意产权安排问题;委托-代理问题(规避内部人控制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按照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契约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报酬契约。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股东要观察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能的,这是个典型的在合同签订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只要可能,理性的管理人员就会利用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8.
探析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资者享受全部剩余,经营者的收入是工资。由于这种状态的激励强度较小,容易诱发代理问题,即经营者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条件以非法手段获得利益。如何构造出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共同利益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所有者激励趋于相容,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对此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贺宣真 《特区经济》2005,(8):266-267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1.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经营者的经营需求重合。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局限,一般难以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企业形式多为合伙或独资企业,所有者大多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即使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管理,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不够彻底,仍然“藕断丝连”。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已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人,通常被看作是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求重合,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众所周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所有权同经营权的暂时分离,企业所有者委托管理者对本企业进行管理,管理老对企业资产和利益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切实可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粮食主管局,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