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正 《农家之友》2011,(8):46-46
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嗜书如命,为书而生也因书而死。 早些时候有一位书呆子,人到暮年还不断买书。不仅如此,他还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  相似文献   

2.
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嗜书如命,为书而生也因书而死。早些时候有一位书呆子,人到暮年还不断买书。不仅如此,他还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委托老板待其死后,隔些日子就焚点新书给他,以便他在阴间也能照读不误。生前爱书死后仍不忘读书,这样的书虫可谓少见。  相似文献   

3.
<正>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一点不假,作为当代农人,懂读书,方可懂科技;懂科技,方能成就新农。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柑橘种植大王谢炯新,就是这样一位扎在书堆里的种果牛人。因为他的勤奋好学,谢炯新在果树种植方面成为当地知名的土专家。由于他在种植方面的成就,人们给了他不少称号,上世纪90年代他首创反季节芒果种植,发明芒果"树上保鲜"的方法,曾种出19个芒果重9.5公斤,成为名噪一时的"芒果大王";因将黄龙病发病率控制在2%,被大家公认为是黄龙病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石门县西北山区的壶瓶山镇,有位中年汉子,群众称他为"三解"干部,业内人说他是一位"红管家",家里人则认为他是"拼命三郎".挂着这三个"头衔"的人,就是壶瓶山镇经管站站长卿远碧.  相似文献   

5.
<正>最早看到有关香的成语便是"红袖添香",这四个字出自于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中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袖添香"四字的意象很绮丽,让人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夜深了,万象俱静,一位正在备考的书生埋头书中刻苦用功,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踩着小碎步悄然无声地飘了进来,夜风吹动着她的裙裾,她的体态轻盈婀娜,她的动作舒缓柔美。只见她在一座高高的香案前停住,案上放着香匙、香箸及一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一张张令人回味的老照片、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述了习近平在延安插队七年的真实故事,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经历的书,是一本可供青年人"照镜子"的书。翻读这本书,在回望历史中,我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榜样  相似文献   

7.
<正>拥有"孙大炮"这个绰号,是孙长福转向农业以后。有天他被一位同行带着见一位京城来的三农专家,才涉足农业领域没多久的他坦言自己看不惯以前湖南人在农产品市场的小打小闹,誓言自己要彻底打破这一局面。对方掩饰不住对他的欣赏和期许,硬是将当年孙中山先生的这一绰号送给他。而他也有心借力,趁机请对方做自己再创业的"师傅"。  相似文献   

8.
<正>惯性的操作,有利有弊,利在有依有随、轻松容易,弊在因循守旧、懒惰盲从。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坚持"去其糟粕、超越既往,破除旧规、开放创新",是扭转惯性操作的主旨所在。有这样一则经典案例:二战时,英国的一位炮兵将军去视察炮兵组的演习,发现一组7个人当中有6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唯独一个士兵从头到尾一动不动。诧异的将军问他是干吗的,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再问他的上级,上级  相似文献   

9.
<正>王南海,今年58岁,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红光村一位普通的农民,2013年他独辟蹊径卖"插画西瓜",每天可卖出1000多公斤,被人发在微博上后,引发网友追捧,有网友称他为"瓜贩艺术家"。这位"瓜贩艺术家"是怎么会想到在西瓜上作画的呢?王南海居住在市区边缘,离家不足200米的  相似文献   

10.
正"我属于天生爱折腾那种人。"一见面,南宁市桂福园总经理宋钢就笑着给自己定了位。"折腾"一词,来源于满语的音译,意思就是没事找事,俗称:吃饱了撑的!折腾,用于贬义居多,而在宋钢的人生"字典"和其奋斗史中,却是满满的褒义!因为他的折腾,其实就是激情。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那  相似文献   

11.
不要放弃     
有一个人,小时候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人,长大之后参加工作还被辞退了两次,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笨蛋。他不清楚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一个笨蛋?他在内心挣扎着呐喊着,极力要撕去"笨蛋标签"。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坚韧地支撑过来,最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在他54岁的时候,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生所苦的原因——"学习障碍",于是他写了一本名为《聪明的笨蛋》的书,讲述自身受苦的经历,把自己以永不放弃的好强精神战胜了障碍的这个经验告诉大家,以此帮助所有身受其苦的人。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因深知饥饿之苦,立志学农,梦想让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位痴情于小麦育种技术的人,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信念书写着关于小麦的传奇;这是一位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人,无论多少困境,无论多少失败,他总是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早期,在准备《如黄鼠狼吞蛋:一篇关于忧郁及同类相食的文章》一书时我们与晚年的德里达有过一些书信往来。那时他正研究在诠释学与德国唯心论中他所谓的"同类相食的比喻"。他很感激我们提供给他的一些诺瓦利斯残篇。  相似文献   

14.
<正>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捕获的沙丁鱼多在返途中死去。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却总是活的,他赚的钱总比大家多。后来,人们打开他的鱼槽,发现里面有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被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可以活着抵港。这就是"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中途介入",可以有效发挥竞争机制,提升农信全员的职业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美丽印记跟很多人一样,张文成也喜欢听罗大佑那首《光阴的故事》。已过花甲,但从他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得到如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在村党委书记的职位上,辛苦了大半生,回首时,他总有无限的感慨。借力国家的好政策,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而他,近40年的辛苦,如他在日记中记载的那样:"几乎没有过休息日,自己记不清有多少次腿拉伤摔倒在工地,记不清有多少次汗水和泪水交织一起……这一切,只为了让信任自己的乡亲们走向富裕!"这铿锵的告白,是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张文成用他厚重的事实向世人证明,有一种精神叫做奉献与担当……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魅力?简言之,就是对干部、职工强大的吸引力。有位职工给我解释了魅力的内函。他说;"我顺利时想到了他的支持,我困难时得到了他的帮助。有话总想对他吐,两腿总想向他身边走。"这是一位平凡职工对书记魅力的亲身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慕。那么,党委书记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修炼"自己的魅力呢?在调查中,职工认为书记要做好四件事;认真办事,知识渊博,心胸豁达,重点突出。认真办事。毛主席早就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可以去掉官僚主义;"认真"可以听到职工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蝎王     
"喂,请问去养蝎场怎么走?"一个外地口音,透过秋雾,落在车水马龙的宿迁街头。"哟,我们这儿养蝎场可不少。""你是问‘蝎王’的养蝎场?那你乘1路车……"许多市民不约而同地热心指点着那位外地人。蝎王,谁是蝎王?怎么在市民中也有这么大的知名度。他就是沈永振,宿豫县晓店乡沈永振养蝎场场长,一位被大江南北的人誉为"苏北蝎王"的有志青年,一位被市、县授予"下岗再就业先进个人"称号的有为青年。农家小院创大业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沈永振,读高中时,有一点与同学不同:他一边认真学习,准备高考;一边潜心观察,研究动物。高考落榜,他痛苦、徘徊,但没有消沉,对动物的痴迷没有改变。不久,他跟随父  相似文献   

18.
历史,正深情地注视着福建省永春县美岭村的变迁。20年前,该村人均纯收入仅70元。20年后的今天,美岭村一跃而成为"永春第一村",福建省"明星村"、"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美岭村的变化,令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前来追寻它足迹的数万参观者惊叹不已,感慨万千;而美岭人在颂扬党的富民政策的同时,无不庆幸他们有一位率领着全村党员群众奔向小康之路的当家人——现任美岭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是他带领全村人走活了"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办工厂"的三步棋。他率先把多年外出打工攒下的2.3万元血汗钱  相似文献   

19.
正新冠疫情期间,我宅在家里,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正如作者彼得·德鲁克所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读一个人的著作,先要读懂作者。如果你了解德鲁克的生平,就了解了他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形成过程,德鲁克是一位基督教徒,他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经验,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寻他的人生轨迹,能够从其灵魂深处,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一米八○的个头,拥有大专文化,干脆利落的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锐不可挡的气势,让人联想起战场上运筹帷握的将帅。他就是拥有18个基层社、8个县直专业公司、2家合资企业的肥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掌舵人",省供销社系统的一位优秀企业家——武书平。刚过不惑之年的武书平已经是一位"老供销"了。1979年,风华正茂的他从武安的一家建筑公司调进肥乡县供销合作社,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先后担任县社办公室主任和主抓棉花生产经营的副主任。1993年7月起担任县联社主任,挑起了县联社的重担。三年来,他带领全系统2300名干部职工、背着8千万元的厉史包袱,顽强拚搏,终于杀出了一条生路,使肥乡县社这架牛车步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