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健 《时代经贸》2013,(12):184-185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权力施行善法,也需要法律约束国家权力。本文着眼于当今社会法治发展存在的内在悖论与难题,界定了法治的边界,重申了法治的价值,分析了法治失范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善治思想、明确宪法地位以加强权力控制、发展市场经济来达到市场整合的方法促进法治的进一步转型,以期对法治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提倡“法治国家”建设,各地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强法制建设,但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垦区法治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谐社会建设都对垦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垦区法治文化体系的建立必须联系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垦区的发展政策,将法治文化基础打牢,加快司法改革速度。同时在农民中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营造出利于法治建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凛 《江南论坛》2008,(11):32-32
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法治,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育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律制度是否完备,法律规范能否得到实施,同时也取决于人们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内容量化、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制度,而且需要与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权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转轨国家体制摩擦一大产物,导致出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缺陷模式”,并进一步深化为“政府俘获”.本文主要以俄东欧转型国家为研究对象,由转轨国家“权力问题”的争论开始,具体分析了“权力资本”产生的背景与形成机制.主张通过公民自由、维权社团等法治制衡方式,破除权力与资本联合的基础,消减制度性腐败.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的灵魂乃宪法至上,法治的灵魂也乃宪法至上;宪政的精义乃限制权力,法治的精义也乃限制权力;宪政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法治也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离开了宪政,法治就有可能会被片面解释或者被误解,法治就无从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许江桥 《经济师》2005,(7):58-58,60
“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是规范、公正、有利于大众的市场经济。它要求用法治限制和制约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对经济的随意干预;它要求用法治保障、引导和促进平等而有序的竞争,协调社会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以推动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30-232
没有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就没有法治国家。因此"六五"普法应当克服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民众基础薄弱、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等障碍和困难,所有人员应该主动融入普法教育,培育主体意识、权利和平等思想以及法律信仰,树立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法律意义上,行政法与宪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体现在利用国家的权力来维护公民权益这一方面显得尤为明显。一是,宪法乃行政法的基础,行政法乃是宪法的具体表现,行政法的长期发展需要宪法的一系列原则来做指导,同时宪法理念的更新也与行政法的发展息息相关;二是,行政法的逐步更新升级对宪法的填补、齐全、完善乃至修正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而促动宪法日益完善。因此,深入分析行政法对宪法的重要程度,是我国目前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我们只有带着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极力引导行政法与宪法朝着优良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0.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下中国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伴随区域发展由不均衡发展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统筹协调发展、制度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的新特点,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在切实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需要扎实推进空白领域立法工作、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主导型规范的新特点。正是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上述新特点与中央政府对于法律和法治在区域发展制度上的新期待,使得区域发展制度模式由政策主导型向法律主导的法治化模式转型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衡和失调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配置格局失衡、行政权的非理性膨胀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的对公民权利和权益的侵害。面对社会失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通过厉行法治,限制和制约公权力;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保持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培育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法治进程中公权力处于强势和支配地位,而私权利则处于弱小和被支配地位。为了防止公权力侵害私权利,我们要对公权力与私权利进行合理定位,必须遵循权力法定、权力制约、权力制衡、惩罚法定四个法定原则。只有这样,公权力与私权利才能处于均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现代化应走政府为主导,人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推进型法治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立法程序,扩大公民参与立法范围,国家应积极推进完全独立化方向的司法体制改革,在法治社会中,真正社会权威不应是“纸上的法律”,而是效忠正义的司法。权力腐败已成为我国政权建设的一个毒瘤,运用权力制约着一个有效防止办法。重新构建我国的权力制约机制,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也是国家不断向民主化方向迈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活的最大公害出自公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公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又出自公权力不受约束或约束不力.公权力的专横与腐败,不仅导致政府低效无能,对内不能发展经济,对外不能独立强大,而且更严重的是,它还极其强烈地破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侵犯法律的尊严.它常常使得公权力下的普通老百姓不可能从容地、安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政治实践却不曾有效地防治公共权力的专横与腐败,不曾成功地将国家和人民从权力专横与腐败的荼毒下解救出来.①公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只能通过完善法治来遏制,对权力加以控制和制约.通过限制权力,实现权力行使合理化,让社会推进法治成为现实.没有法治,公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就不可能得到解决.而法治最重要不是在治民,而是在治官.只有着重治官的法治,才有可能维护老百姓的尊严和利益,才有可能维护自由的法治!②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规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每一种经济都是政治、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府是国家实现治理的权力机构 ,是配置、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现实力量 ,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社会的正式制度 ,政府权力本身也应有相应的规制。行政权力缺乏规制 ,必将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需要通过宪法制度的完善 ,限定权力 ,制衡权力 ,监督权力。  相似文献   

16.
陈心妤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231+262-231,262
官二代、富二代们的醉酒驾车撞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众呼唤社会道德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法治社会的憧憬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在人治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法治理念的内心确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唯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公正也是法治最终的价值所在和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基层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执法  相似文献   

18.
就人类社会法治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看,每个国家和民族步入法治化的道路,都是基于本国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路径选择。例如,在人类法治上曾经被奉为标本的古罗马的法治模式,它既不是源于某个皇帝的"良心发现",也不是源于少数法学家的理想构思,而是源于古罗马社会内部贵族和平民的斗争。其法治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不是以贵族权利的式微和平民权利的声张告终。可以说,一部罗马法就是对平民权利的记录和宣示。  相似文献   

19.
邓琦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14-215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江苏省无锡市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法治深层次的内在建设,为民主文明、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中的政府公权力领域与公民私权利领域的界限不甚分明,也一直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政府理念的提出,为培育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市民社会的建成有利在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推进我国社会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