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9,(11):48-54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沿线国家纷纷参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度也逐步提升。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对俄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是我国与俄罗斯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区域。基于此种情况,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分析模型,并利用近10年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贸易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贸易效率依然有待提升。现阶段黑龙江省应从加快战略转型速度、优化贸易投资互补、联合俄罗斯建立双边贸易配套服务体系、优化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贸易营商环境以及注重减少非效率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提升对俄罗斯贸易效率。  相似文献   

2.
陆兵 《活力》2006,(4):10-10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是全省扇形沿边口岸群的中心城市。拥有绥芬河铁路、公路和东宁公路及牡丹江航空港4个国家一类口岸,年综合过货能力达到1200万吨,是黑龙江省最活跃、最有业绩的沿边口岸,对俄贸易额始终保持全省70%以上和全国15%左右份额。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于去年投入使用。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今年6月份将正式营业,这两个互市贸易区是中俄合作的重要项目,时机成熟后还将向自由贸易区发展。还在哈巴罗夫斯克投资建设了全俄最大的亚洲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我市的全国对俄商品重要集散地和对俄经贸大市的龙头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前西方国家对俄进行经济制裁,我国对俄贸易就会进入空前大好时机,对俄贸易加工区、综合保税区设立都会促使边境贸易不断提升,与对俄贸易相关联专业人才需求也会急剧增加,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办学模式,采用"双主体"校企深度合作范式,整合资源促进对俄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齐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不利因素 1.我国对俄贸易政策的歧视 为了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发展,以及与我国相邻国家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开展,国家对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作了明确规定,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相似文献   

5.
《物流科技》2011,(1):I0003-I0003
近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输俄水果包装厂通过了黑龙江检验检疫局的考核,获得了注册登记资格,成为黑龙江省输俄水果贸易的一支新生力军,将大力促进黑龙江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出口水果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对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颖 《活力》2009,(2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紧随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牡丹江市成为全省对俄农业重要基地,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俄再造-个牡丹江农业"的战略构想.牡丹江市对俄区位、口岸、经贸合作优势都为对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自1989年以来,黑龙江省19个沿边城市都逐步对俄开放,经国务院批准开放了十五个国家一类口岸,边境地方贸易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特别是边民互市的不断发展,给资源型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中俄边境贸易不断递进与优化,出现了贸易主体多层次、贸易产品结构合理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合作内容多领域等良好局面。黑龙江省中俄金融合作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首先对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出口结构、生产方式、产业链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对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相应地从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中俄贸易额逐年上升,2016年中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95.25亿美元,中俄贸易持续升温.然而吉林省对俄贸易却并没有大的起色.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对俄贸易的特点,指出目前吉林省对俄经贸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及对策:首先要抓住我国"一带一路"、"振兴东北劳动业基地"与俄罗斯着力发展远东地区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利用吉林省对俄的地缘优势,借助俄开发远东地区的契机加大双方的经贸合作.第二,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发挥我省传统优势扩大对俄农产品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不能自给,粮食缺口大,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该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名优农产品影响力,扩大对俄罗斯的农副产品出口.第三,发挥珲春地缘优势,提升珲春的区位优势.加强珲春本地经济发展,提升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珲春口岸功能,重启春化分水岭口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