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性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凯恩斯提出。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将流动性定义为最富流动性的货币,即通货和支票账户存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的货币供给量M1。  相似文献   

2.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学说应该暗含着两个重要前提,其一是货币当局具有持续的货币供给能力,其二是市场中会出现一个公众认识一致的、低得不能再低的利率,文章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经济中"流动性陷阱"产生前提不可能存在,并以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中最悲惨的美国大萧条为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流动性陷阱"是一个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信用危机甚至可能殃及实体经济,对此,美联储及全球各大央行一致采取了降息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而这背后却隐藏了新一轮的货币危机,本文通过利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模型来对现行的货币政策进行探讨,并对本次危机的前景做出个人预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从1996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八次调低利率.按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为标准,存款利率下降近80%,贷款利率下降62%,中长期利率下降60%.按照常规理论讲,连续大幅度降息会迅速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一措施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市场无热货,投资无热点,投资和消费需求仍然不足.据此,一些学者推断我国出现了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怀疑货币政策失去效应.怎样看待经济增长中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是研究当前宏观经济需要解决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考察了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流动性陷阱效应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货币需求流动性陷阱在中国的确比较显著地存在,其作用机制基本符合投资组合假说,但显著性与货币层次划分密切相关,M2和M1相对显著,而M0则不显著;(2)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金融创新强化而非弱化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效应,这可能与中国金融产品仍不够丰富有关,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投机性需求因“功能主序效应”而对流动性陷阱影响不显著,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影响显著,但对不同层次货币表现出“结构差异效应”;(3)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金融创新对流动性陷阱效应的边际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弱化了金融市场的分割,强化了利率在微观经济主体金融资产组合中的信号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面对当前金融风险仍较高和金融稳定任务仍较重的现实,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金融危机期间欧美所采用的数量型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须充分重视,且货币政策操作应当注意与中国金融结构变迁阶段特征相耦合。  相似文献   

7.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坚持从贷款到存款的因果关系。其中,结构主义则强调了经济行为主体的流动性偏好问题。本文结合结构主义的理论内容,考察了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演进中内生货币的特点及经济主体流动性偏好的激活过程。与之相适应,中央银行设计了合乎经济发展特点和金融结构的货币调控框架。  相似文献   

8.
1998年到2002年前后,我国面对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本文从凯恩斯提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来对我国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看法。  相似文献   

9.
所谓流动性过剩,指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因寻求投资出路,引致投资过热的经济现象。通过对我国居民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的分析,探讨凯恩斯流动偏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定位,提出以调整居民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创新理财产品、优化区域资金配置等为重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其成因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是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以及能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争议,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在这个前提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提出了“流动性陷阱”,认为货币政策在大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究,认为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试图跳出流动性陷阱。由于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百年发展,流动性陷阱的条件已经改变,但是如今的货币政策还是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陷阱,而中国由于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性导致其有效的规避了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或居民在选择持有何种资产时会考虑流动性的要求。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为了研究货币流动性是否会对货币流通性造成影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交易额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要解决我国货币流动性对股票市场交易影响问题,政府应该完善股票市场结构,并且采取综合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李莹  吕光明 《财贸经济》2019,40(4):35-49
国内外的一些微观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存在强烈的再分配偏好。为剖析这一现象,本文从个体主观感知视角出发,基于再分配偏好决定因素、不平等陷阱理论以及目标追求理论,构建了分析收入公平感、流动性预期对再分配偏好影响的基本框架,并利用CGSS 2013数据,采用Logit回归、改进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收入公平感的降低不仅会直接增强再分配偏好,还会通过降低流动性预期这一中介变量来进一步提高再分配偏好。这一双重作用的存在构成了我国居民再分配偏好偏强的主要诱因。这一结论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玮 《商业研究》2018,(2):73-82
本文将ACE建模思想纳入到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基于Agent的新凯恩斯模型,并利用拓展后的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中存在25%的家户是完全理性,存在73%的厂商是有限理性;产出与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较传统新凯恩模型平缓,并且持续时间更长;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来源,真实货币余额的偏好冲击可以解释大部分的产出波动。因此,在考虑了有限理性以及适应性预期后,经济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理解公众预期形式对分析宏观政策的经济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论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非中性论和与之紧密相联的货币供给外生论从理论层面彻底摧毁了作为“整个经典学派理论之骨干”的萨伊定理,构成凯恩斯革命的两大理论基石。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经济运行常态,因此,深入研究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对于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体系支撑。本文试图系统梳理货币性质理论的历史演进,探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货币非中性思想”,并解析其在凯恩斯革命中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燕 《北方经贸》2001,(3):41-43
国债是一种金融产品,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征。从国债与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国债的金融效应,并就当前我国国债难以发挥其金融效应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令众多经济学家在深刻反思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困境的同时,也使凯恩斯经济学重新回归经济学主流阵地。本文认为凯恩斯对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的系统阐述为解决资本理论中的异质资本品加总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由此推导出不同于新古典一般均衡的货币均衡理论。基于货币均衡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既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解释现实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统计变量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很低,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被这个“流动性陷阱”所吸收。  相似文献   

19.
瑞典学派代表人物维克塞尔将两种利息率、资本积累、宏观均衡和货币调控理论引入到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中,凯恩斯和米尔达尔深受其影响.本文认为,当代宏观经济学对货币经济的理解依然有待深入,需要学习借鉴瑞典学派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兼论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内生-外生货币理论、托宾的货币增长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税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西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货币作用机制观的剖析,论证货币政策在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战略设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