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正式制度与政府转型中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径依赖是阻碍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障碍,而非正式制度的限制,是造成政府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现象的主要来源.从非正式制度的主要范畴: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习惯剖析了政府转型中路径依赖现象的非正式制度成因,提出了政府转型中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发展需要动力。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中,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的推动作用尤其巨大,因此,开发、利用非正式制度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困境, 认为由于条件的约束,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有陷入“闭锁”状态的可能,产权不清晰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夫,在运行机制上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导致效益低下。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5.
权力寻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转轨阶段权力寻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阐述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对制度反腐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制度变迁的结果决定一国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与否。本文试图将制度变迁理论作一个全面的综述,找到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真正原因以及方式、途径,特别是搞清楚其的路径依赖问题,并试图通过本文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国正式制度实施效率高低不但受到该正式制度本身制定是否公平的影响,还受到该国非正式制度的影响。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公众对正式制度公平认同度差异进而影响正式制度实施效率。文章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公平度的影响机理、非正式制度对我国正式制度效率弱化影响,并提出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制度架构,使高校治理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的效应,其路径依赖性表现为制度变迁的强制性、渐进性和滞后性。未来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必须基于一个历史的初始条件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既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也要放眼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不断引入新的增量因素,努力克服路径依赖的自我增强机制,使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化,逐步满足各高校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分工合作、和谐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诺斯等人的制度演化理论使人们从"制度移植"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了非正式制度变迁对于经济绩效的重要作用。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地区,通过从崇文重教到崇商重企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成员由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进行转变,从而构建出一条非正式制度变迁驱动下的工业化路径,尽快地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统收统支的高度集权体制,到财政包干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初步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其中有两次改革值得探讨,第一次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向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财政包干体制转变;第二次是在1994年,由委托一代理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转变。这两次转变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下发生的,具有逻辑上的客观必然性。本文试图以博弈理论、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借鉴日本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的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出售国有股份、分担债务的清偿责任等经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要发挥所有权的激励作用;改革方式不拘一格;改革中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从“国”与“企”关系改革到企业内部关系改革,从分配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症状解到根本解的制度演进路径。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产权制度创新、治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制度创新的R-G-M-M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企业融资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股东的保证收益、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以及股东和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的模型化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国企改革制度需求差异与内生性需求的培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制度需求主体多重性、制度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差异及制度变迁的机会成本不同,因而导致国企改革制度需求的程度不同。总体上说,政府制度需求较强,而企业和职工较弱。厂长经理职工一样对制度需求经历由强到弱的过程;而政府对制度供给的愿望和对预期制度的需求都较旺盛,而且其程度由下至上逐步增强。政府制度需求的方向与预期制度安排的方向一致,而企业与职工制度需求的方向则与预期制度安排的方向相反。要克服这些矛盾问题,顺利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重视内生制度需求培养;给企业和职工的制度需求一定时空,使其由改革对象转炎为改革主体;合理分摊制度变迁成本,降低内生制度需求的机会成本;提高职工潜在的制度收益。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有制构建于传统公有制理论基础之上,其社会、经济特性使之仅能作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本质上不排斥私有制以及“中间产品”甚至能长期共存。国企改革既以之为理论支柱,针对业已显现的恶性路径依赖特征,改革路径的“应然”选择将内含产权的重新配置与最优治理结构的探索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思想不断变迁。改革的第一阶段,要求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学习农村承包制经验,推行企业承包制。在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改革的第三阶段是全面的股份制改革。目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混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区别。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国有企业,只有公营企业。用公营企业充当国有企业,混淆公营与公有,以取消国有企业的存在,这对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是最严峻的现实问题。明确区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并明确地将目前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制度演化为规范的具有国家一般性质要求的公营企业,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建设现代规范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两门课程相互融合出发,论述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可行性、基本思想,重点分析了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环境工程学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适应当前环保领域对环保设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提高环境工程学教学效果,我们从理论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4+3"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以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拓宽专业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效用函数模型 ,分析指出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激励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