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本世纪末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面对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化解银行风险,培育全能化的超级银行,成为增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能力、适应国际银行业大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银行业开放后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金融开放中的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通过其利润和创新机制的引入,逐步打破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管理低效的局面,促进中国银行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之后,由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资金不足、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税赋重、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长远看,金融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但短期看对中国银行业也可能使成本大于收益,使得…  相似文献   

3.
钱小安 《银行家》2002,(3):22-28
银行业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促进了银行业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与汇率、利率有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了银行业的发展.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对外开放将给银行业金融创新带来新的动力,全球银行业金融创新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也在改革与开放的推动下,开始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尤其在制度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展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远大于97金融风暴,但相对全球银行业受到的冲击和中国银行业自身实力而言,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等手段,不仅能更好地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加快自身发展,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赵军 《时代金融》2012,(11):98+104
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到世界的经济金融体系之中的要求,同样还是中国银行业进行自身整体实力提升客观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更加是国际银行业进行自身发展大势所趋。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在最后将后金融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的金融监管中新理念进行一定的结合,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赵军 《云南金融》2012,(4Z):98-98
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到世界的经济金融体系之中的要求,同样还是中国银行业进行自身整体实力提升客观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更加是国际银行业进行自身发展大势所趋。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在最后将后金融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的金融监管中新理念进行一定的结合,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银行跨国并购是资本跨国流动即国际资产移动的一种方式,属于国际投资范畴.银行跨国并购绩效是银行跨国并购中的核心问题,是银行实施跨国并购的支柱所在和先决条件.对该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银行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军国际银行业,增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影响力,这也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  相似文献   

8.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泛资管时代来临、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金融生态重建、人口老龄化加剧、金融需求加快升级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对此,我国银行业如何因势而动、顺势而谋、乘势而发,以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是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际银行业两次重大转型的背景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应对策略,为正处于变革期的中国银行业实现战略转型提供战略、营销、运营、风险、技术等五方面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带动并刺激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改善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也会带来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具体内容、立法动向以及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国际银行业掀起的并购浪潮,为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的中国银行业开启了崭新的视角,从通过并购与重组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国内金融的局部危机,整合无序的金融资源这一角度来分析,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把银行并购作为我国未来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问题描述银行业是持续变革和创新的行业。从全球银行业发展来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及金融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银行业正经历着显著而深刻的变革。从中国银行业发展来看,中国银行业深受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的影响。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4.
1.序言 由于经济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国际和国内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方式、经营结构和管理体制将很难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加快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型,进一步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继续强化和改进金融监管,从而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葛兆强,2010).  相似文献   

15.
丁振辉 《时代金融》2012,(36):141-142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化是全球大型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进程看,国际化既是中国银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问题探讨闫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是指遵循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化、科学化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行为监督和业务管制,以使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与国际银行业的监管相接轨,从而更有效地控制银行业风险,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金...  相似文献   

18.
高家颂 《云南金融》2012,(1X):85-8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国银行业不仅应认真研究如何应对世界跨国银行带来的挑战,而且更应该在总结跨国银行经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向海外市场发展,参与国际竞争,逐步缩小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甘肃金融》2001,(4):19-2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较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一方面,大量外资银行的引入将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逐步打破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管理低效的局面;另一方面,金融对外开放也使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会比较突出.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和银行业短期内将受到何种冲击及远期如何寻求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在分析酒泉地区的具体情况基础上,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