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财政支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在公共物品、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由于非竞争性,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低于最优水平;由于非排他性导致的“搭便车”心理,市场条件下公共物品可能无法提供。即使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其非竞争性也意味着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若把不付费者排除在外,则是一种无效率的表现。因此,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需要政府采用税收筹资,免费供给。在正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如果由市场决定该行为的提供量,则决策者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用这个概念考察一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和人们之间的互动。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是纯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认为纯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它的非排他性。上述观点是最近二十年经济学中对公共物品的代表性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物品的特征:首先是它的非竞争性,即使消费者人数增加也不影响它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其次是它的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使用或是从公共物品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顾艳霞  李亮 《经济论坛》2003,(16):10-12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性公共物品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物品“是被生产出来,生产者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弗里德曼,1986)。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商品付费的人,或者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至于排他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即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即具有非竞争性。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性:非排他性,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或者经济技术处置可具有排他性,但是成本太高,导致经济上的不可行;非…  相似文献   

4.
公共物品供给的动态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有的公共物品理论较多从公共物品特性的静态视角考察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因而在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的现实问题上都过分强调单一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公共物品一方面由于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强弱程度的不同组合,使公共物品呈现出层次性;另一方面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动态变化的,使其边界呈现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公共物品的层次性、特性的动态性及边界的模糊性,要求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不能静止不变,应当确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动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共服务及其特点 公共服务(publicsewice)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特性的分析,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以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本文中的公共服务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即主要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用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准公共物品供给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强 《经济前沿》2004,(10):48-50
准公共物品不同于纯公共物品,因其具有排它性。故准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但它毕竟是公共物品,有其非竞争性,有自然垄断特性,所以只能适度竞争。如何保持适度竞争,本文从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引进,退出和准公共物品的定价3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楚汴英 《经济论坛》2003,(17):87-88
水资源是21世纪稀缺的基础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水利和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趋加剧,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水资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水利工程的运行能力减退。一、造成上述问题的经济因素1.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是否为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的认识不清晰。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公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出发,分析网络环境下.网络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及供给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延松 《经济论坛》2004,(13):104-106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三个基本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占有和享用,具有可分性、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物品和劳务,称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也无法解决准公共产品的供需问题,需要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准公共产品的供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出发,分析网络环境下.网络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  相似文献   

11.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供给应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基础研究是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应在基础研究的供给上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表现在:直接供给、鼓励其他主体的研究及为基础研究创造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张青阳  王英 《新经济》2014,(22):22-24
一、俱乐部物品的概述 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经济物品,正是由于公共物品这两条独特的性质,使得公共物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与私人物品的供求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然而,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并不是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3.
一、对监管主体定位的冷思考(一)理论基础及认识。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其特点表现为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理论从认定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以及混合产品出发,分别论述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其中,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表明了社会普遍需要这类物品或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主流公共物品理论以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物品判别标准,而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则分别以集体决策或市场决策来界定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集体决策是公共物品交易与私人物品交易的本质区别。而人们在进行集体决策时将首先选择决策规则,之后在某种决策规则下进行公共物品决策。一致同意规则在集体决策中可以确保帕累托效率解的出现,任何不足一致同意规则都意味着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存在互投赞成票行为时,虽然有利于决策的达成,但往往导致对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同时考虑公共物品数量和税费分担安排的公共物品决策同样有望出现威克塞尔解。然而出于决策效率的考虑,人们往往选择僵化的财政制度,这进一步导致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  相似文献   

15.
混合物品的价格形成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产权粘连性划分,混合物品可细分为混合物品Ⅰ、混合物品Ⅱ和混合物品Ⅲ。混合物品Ⅰ是可竞争性混合物品,其价格由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制两部分形成,优化的途径是政府应对等补偿公共价格和适当规制拥挤性;混合物品Ⅱ是自然垄断产品,其价格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政府规制特征,优化的途径应根据自然垄断性的强弱设计出合适的规制激励契约;混合物品Ⅲ是外部性物品,其价格形成由自经营价格和外部性价格合成,优化的途径是外部性带来的损益对等内化。混合物品价格的总体特征是一种公私合成价格,私人价格属市场经营价格,公共价格属补偿和规制型价格,其优化的途径是公私价格能对等划分和有效实现自我产权代价对等补偿。  相似文献   

16.
科斯“灯塔理论”给我国公共物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收费困难,多年来,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还是企业提供一直是一个热议问题。本文从科斯的灯塔理论及科斯所提及的英国灯塔制度出发,结合中国公有物品的现状,探讨结合市场、政府双方两者的力量,并加入监督机制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但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准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和空间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介入对于弥补其本身的市场供给不足是必要的。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纯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有些产品和服务只具备其中一个特性,可以视为准公共物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基的前沿基础研究,如电子信息科学、基因研究等,尽管首次使用成本是巨大的,但以后使用的边际成本趋零,具有纯公共物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基于G-E-S-N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政新  刘立平 《经济地理》2006,26(5):753-758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各种经济社会区域实际上是被不同属性的物品所占据或分割着,因而,区域构成又可以看成物品的空间构成。在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下交织在一起的具有不同外部性的物品及空间构成,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往往起着重要支配作用。按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划分物品类型,据此来探悉物品的基本空间属性和典型结构,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G-E-S-N分析,亦即物品空间外部性分析的框架方法,并以登封—少林实验区为例,初步验证了这种理论方法诠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消费特性看,农村公共产品的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如农业基础性研究、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基层政府服务等,由于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性,如果通过市场提供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搭便车”或导致“公地的悲剧”,出现市场失灵。所以,这一类纯农村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往往缺乏效率,应由政府供给。  相似文献   

20.
国外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燕  梁樑 《经济纵横》2006,(2):74-76
Samuelson(1954)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区别于私人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特性,消费者都会选择“免费搭车”。因此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几乎完全失灵,而由政府充当资源配置者则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由于政府的特殊政治地位,其“自利性动机”无法得到有效抑制,其高度垄断的公共物品供给行为会破坏稀缺资源趋于最优配置的过程,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产生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在此背景下,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行性,随即将公共物品供给寄希望于私人力量及民间组织。但实践中很快出现的“契约失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