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申飞 《魅力中国》2011,(15):57-58
我们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归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引起了学界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关系的争论。文章阐述了争论的焦点,对两种观点的偏颇之处提出了批评,并提出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改造中国的专用工具。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调查研究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檀艳 《科学决策》2008,(12):26-2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独具特色的两大理论。他们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上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虽然不同,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主要矛盾也存在差别。这两大理论犹如一篇文章的上下篇,相辅相成,相互衔接,指导着从中国革命解放胜利走向中国建设发展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4.
李静娟 《中国经贸》2011,(20):136-13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从多方面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高思正 《当代陕西》2001,(11):18-1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一科学论断,第一次指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根柢,也指明了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60多年,《共产党宣言》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2007,(12):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说,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胡锦涛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邓小平同志的坚持和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断20多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小平同志正确分析形势,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在理论上所得出的明确而系统化的结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理论支柱。通过十四大报告的学习,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高度概括.那么,如何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种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论有中国待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新宝库,其中包涵的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又一座丰碑。《江泽民同志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反映了近13年来我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站在时代前列,勇敢地迎接挑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新的发展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新的指导思想、政策方针和理论体系,《专题摘编》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兼有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现代命题,它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新中国成立、建设、巩固、发展、完善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有利于党的事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愿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范畴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两大理论问题以后,本来是应该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的。但是有些教条主义思想严重的同志,他们既不愿正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也不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此层层设置障碍,拒不承认社会主义也应实行市场经济。而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他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逻辑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历史进程.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完善,发端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与反观.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的界定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从逻辑上讲,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观点:与毛泽东思想起点等同论;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起点等同论;与邓小平理论起点等同论。从时间上讲,第三种观点对这一理论体系时间起点的界定又有多种观点。众说纷纭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含义具有多重性;对"理论的起点"的评判标准有不同的理解;对党的文件中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表述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财富,引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邓小平理论的不断创新、应用与发展,其理论体系愈加完善,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十五大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但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毛泽东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实现了语言的转化,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着重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