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怯速增长,货币信贷居高不下,我国经济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央行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本次货币政策的目的将限干通过抑制信贷过快膨胀来平滑经济增长,其理想效果是防热但不致冷,“稳健”仍会是央行令后货币政策的基调。继续加息不是央行的最优选择,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浅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自1984年建立以来,经历了7次调整,对股市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股市货币供应量产生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市场利率,影响到股票价格指数,影响到股票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存款准备金调控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重要的间接宏观调控手段。2010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CPI增速明显加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当前应对通胀的主要手段,已连续12次上调,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有效抑制物价、CPI过快上涨。反而因为过度、频繁地使用存款准备率政策,对经济的伤害也逐渐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6月9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此次“定向降准”是4月25日“定向降准”的持续和对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引导信贷资源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梳理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现状,认为法定数字货币会对现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造成某种替代和基础效应,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在供给机制上,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和货币乘数的扩大,使货币供应量波动;而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其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工具和指标以及整个传导过程会造成冲击。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可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使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本文还运用历史数据和理论推导对货币政策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是对以往数字货币仅在理论分析研究的补充;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CPI为因变量衡量互联网下法定数字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此为政策背景,本文对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及降准带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山西省为例,对基层央行在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璜 《全国商情》2009,(12):59-60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在近年来通过各种经济现象都突出地显现出来,因此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势在必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相对完善的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分析吸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渡过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针对于此,笔者着重分析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市场及市场主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VAR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财政存款余额、股票市场成交额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而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国债市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VA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且货币市场的力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交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投资过热、物价高位运行等问题,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但困扰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事实表明,在"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制特征下,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完善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必要对其中的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然而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过多,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文章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的运用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的金融运行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也逐渐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工具向间接调控工具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我国准备金政策发展过程入手.研究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和功能,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效用的途径,同时指出加入WTO、推进中的金融创新和网络新经济对准备金政策的功能、存在形式及发展方向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降,主要表现为国内逐渐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分析论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金融内在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制度缺陷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有效性的重要制约因素。金融二元结构条件下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不受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监测和控制,不能在公开金融统计中直接反映;货币政策多重目标,同时兼顾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还不完善,其自身的一些缺陷也制约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有效性。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金融制度,一方面以内部均衡为目标,真正实现人民币汇率浮动和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有效性的市场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一度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物价涨幅连年大幅回落,至今国民经济平稳回落的趋势仍比较明显。为此国家采取金融手段进行“适时微调”以启动市场,扩大内需。仔细分析一下近几年来中央银行采取的各项措施,就会发现效果不大明显。作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存款准备金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将重点放在分析中国准备金政策的实施背景与影响两方面: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货币环境,对比相应政策工具的优缺点来说明近几年我国变动准备金率的原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准备金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贷款以及超储率的影响。进而提出对于准备金政策合理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为对象,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认为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货币已逐步取代传统的通货成为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是当代经济繁荣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之一。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与货币政策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学派的货币主义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货币主义的一些主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其在推动央行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稳定金融环境等方面部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