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教兴区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直接体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区战略是主导战略; 建立和完善科技园区是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形式;科教联动,教育先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关中城市群联合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现实可行性。西三角经济区处于经济区发展的第三阶段初期,其进一步成型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人为推动。西三角经济区应发展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的协调型增长极、“中国的工厂”、国家南向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以及生态安全屏障和国防安全战略基地。西三角经济区可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最终形成“三核、四轴、六带”的区域空间发展框架。目前,西三角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产业分区与协作的新格局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时期江西产业发展面临战略选择问题。供给侧改革为问题的化解提供了主线,分工理论、区域产业转换微观机制原理和政府调节原则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江西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则是问题解决现实基础。江西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要求抓好已有优势产业,承接适宜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并打造高新产业。同时还应注意产业发展战略协调和发挥政府作用并取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高校联盟作为教育领域协同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联盟在发展过程中深陷“联而不盟”“盟而不优”的困境。鉴于此,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高校联盟发展的具体建议:合理选择联盟成员,优化联盟成员的结构;打破高校界域限制,促进联盟成员深度合作;建立运行管理平台,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改进互动框架,实现双重约束功能的统合。  相似文献   

5.
马鞍山市"以港兴市"战略,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切入点在郑蒲港,其后发优势、综合交通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凸显。为做响"以港兴市"战略,应培育临港产业,力促马鞍山市的"转型升级";拓展港口腹地,开展港港合作,实现马鞍山市的"加快发展";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打造马鞍山市"对外开放高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分析了老通城内涵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之路,试图从对老通城发展历史的梳理中,研究其文化底蕴、价值核心及制作工艺,并以此为立足点,探求湖北饮食老字号兴衰荣辱的原因,寻找湖北饮食老字号重放异彩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红三角"地区的广东韶关、湖南郴州和江西赣州三市,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且同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开发资金紧张等障碍。应通过政府联合、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以及产业带动等措施来推动"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组合评价法,对中部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武汉金融中心建设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细分、"三阶段"的战略推进步骤,明确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政府推动型的模式,从完善本土金融基础体系、创新政府金融工作支持体系、构建高效的金融创新体系等几个方面,将武汉打造成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0.
在后冷战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伙伴中,俄罗斯与印度都占有重要地位,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提出和推动"中俄印战略大三角关系",已经得到中国和印度的积极响应,同时引起美国的惊恐和干扰."战略大三角"成立,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借鉴欧盟的成功创建和运行经验,一种战略构想还需要选择切合实际并为各方认同的操作内容作为突破口.选择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或民众福祉切入,规划一个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大市场,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建构合作矩阵优势,提升总体竞争力.中国应因时乘势,分阶段、分区域、分板块、分主次适当推进.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中部崛起支点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建设“中三角”城市群带来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湖北支点战略的产业支点.近年来,湖北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市场化引导力量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落后、科技金融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与湘赣两省的比较分析,湖北应当在抓好现有重点工作的同时,在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和品牌培育等方面出台细则,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时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作了阐释,即建设"四基地一枢纽"."四基地一枢纽"的定位是对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精神的贯彻,反映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建设"四基地一枢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明显的科技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富集的特色资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建设"四基地一枢纽"必须明确宏观思路,采取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部崛起已成为统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湖北要抓住机遇,崛起于中部,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则是其重要的战略依托。当前,湖北的小城镇建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小城镇建设有序而又快速的发展,从而实现湖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在批复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对长三角区域进行了功能定位,即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要真正实现亚太门户的跨越性定位目标,必须建立三个体系:一是国际金触中心,打造国际金触中心服务体系;二是国际航运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三是国际贸易中心,打造国际商务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兴边富民战略以来效果显著,对于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境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深睦邻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存在着进一步推动的必要性。在推进兴边富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重点确定与"一带一路"战略相互衔接的总体规划、构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互推进的总体框架、确立与"一带一路"战略相互增进的总体关系三个方面的路径,更好地实施兴边富民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为核心的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区域金融合作是关键环节之一。借鉴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区域金融合作的先进经验,要加强辽宁区域金融合作与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信息平台和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并积极支持和推动落后的辽西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邻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苏州是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门作出了高质量对接“沪苏”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海门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上的驱动因素测定,对区域比较优势等作出实证评价。海门与“沪苏”产业同构事实客观存在,海门制造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近年来海门区域比较优势表现弱化,区域创新活动呈递减趋势。因此,必须重塑海门产业协同发展的内驱力,以合作性竞争新理念,实行融合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双向推进;利用合意性产业同构,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培育和打造区域主导产业;以价值链的高端化、专业化嵌入上海、苏州等长三角相关城市的重点产业中,赋能海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区域发展战略也应随之进行调整。面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状依然未能打破,且出现南北差距扩大等新问题的局面,"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应以协调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以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十四五"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应以建立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部地区应以构筑稳定全国经济增长支撑区、西部地区应以延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新高地、东北地区应以树立萧条区域振兴典范为主要发展方向,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义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商业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商人积极性,在"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中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推动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分析,义乌政府在不具备资源、区位、交通优势的情况下,将分布在第一产业的企业家才能要素进行了重新分配,造就了第一批商业创业者,通过兴建市场,为中小企业及小商品"集体创牌",扩大了知名度,拓展了市场范围。在产业集群和周边服务行业的完善中,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并凭借其先发优势,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