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比率税制下,平衡预算乘数是否等于1,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其主要根源在于不同学者对平衡预算乘数定义中政府净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同时变化这一"同时"的理解存在分歧。根据平衡预算乘数的定义,考虑到比率税制下税收乘数的推导引入了时间因素,为保证平衡预算时政府净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的"同时"变动,平衡预算乘数的计算也要引入时间因素。因而,确保时间一致性是正确推导平衡预算乘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本认为,政府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对经济的效应有一定差别。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大于政府税收的乘数效应。在比较分析两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影响和政策时滞长短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投资、政府支出等乘数的讨论中,平衡预算乘数引起的争议最多。有不少学认为。与固定税制一样,在比率税制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仍然等于1。实际上,比率税制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一般小于1,等于1必须满足许多特殊条件。比率税条件下等于1的预算平衡乘数观点忽视了三个方面的因素:乘数的时间因素;在给定自发性支出条件下,乘数导致的比率税数量是特定的;比率税不是政策的可控变量。  相似文献   

4.
比例税制下的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是当前乘数理论争论并引发混乱的焦点,国内权威西方经济学教材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从产生问题根源的角度来说,假定混乱、构建国民收入模型不完整、概念理解有偏差是引起当前乘数理论混乱的根本原因.规范假定,修正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模型,据此可推导出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相似文献   

5.
政府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挤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29个省(市)政府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了政府支出规模、税负水平以及债务融资对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影响,以期评价财政政策在宏观需求管理中的有效性。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消费性支出挤入了居民消费,而税负和债务融资占用了居民可支配的消费资源,降低了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从而减弱了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和扩大内需上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对财政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分析.研究发现:就美国而言,一个短期的、暂时性的、以赤字来融资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可能在0.6~1.8之间,对于其他国家的证据较少,但财政政策乘数也在1左右变化,很不理想.对中国而言,现有文献表明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有限,并且在特殊时期也存在非凯恩斯效应,不能过度依赖传统的凯恩斯政策.  相似文献   

7.
税收具有国民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既可以熨平经济周期,也可以起到收入的再分配功能,拉弗曲线表明适当的税收水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税率变化引致的税收乘数效应要大于非税收入乘数效应和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同时,税率变化引致的税收乘数效应大小依赖于国内消费水平和国际贸易水平的较量,在一般动态均衡经济系统下,税率调节的政策边界由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出口倾向、投责利率弹性、进口需求弹性、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与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等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式支出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通过税收优惠的安排而产生的税收收入的主动放弃。1968年,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税式支出预算。正式将税式支出概念引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中。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通过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我国自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文章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总量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规模较为合理;第二,从结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挤出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结构严重扭曲;第三,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效应:经济建设支出、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农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权威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对三部门经济中乘数的推导和论述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利用宏观经济数学模型探讨比率税制下的平衡预算乘数两种矛盾结果出现的根源,区分期初(虚假)的平衡预算乘数与期末(真正)的平衡预算乘数,可以得出真正的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1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政府为公共产品供给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树立征税有成本的观念,加强对政府收费的监督,优化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以提高政府融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转移支付能够熨平地区财政收入的冲击,防止财政支出的大起大落。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的财政体制沿革,然后建立转移支付平滑作用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转移支付对各省份财政支出波动的平滑效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净转移支付能够减少各省份80%左右的财政收入冲击,各省份对预算的紧控有利于转移支付平滑机制的发挥。市场化改革和财政分权均弱化了转移支付的平滑功能。同时,东部省份比中西部省份的收入冲击更容易受到净转移支付的影响,尤其是在分税制改革以后。考虑到财政支出平滑的地区差异,中央政府应尽可能采取与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相匹配的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形式。  相似文献   

13.
国有银行的"救助投机"行为促进了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不良贷款的积累。在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博弈中,由于预算硬约束企业的出现给国有银行提供了改善贷款资产组合的机会,提高了银行在与政府的救助投机博弈中的议价能力,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流动性注入,这会产生银行贷款资产中预算硬约束企业贷款占比不断增加的挤入效应。这种挤入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政府的救助将变得非社会最优的,进而政府将停止救助,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也随之硬化。  相似文献   

14.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推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政策建议。认为:应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发挥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应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防范"集中腐败"的发生;要做好配套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等配套措施;要提高政府采购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应做好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要以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为纳税依据。在反映支付能力诸因素中,唯有纳税人的收益最具客观代表性。所以,课以所得税在税收制度中最能发挥公平效应,从而实现税收的公平性。 一般来说,所得税收既能做到横向公平,也能体现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即指纳税条件相同的不同纳税人,其税收负担基本是相同的。纵向公平则指纳税条件不同的纳税人应得到不同的税收待遇,即所得多者多征税,所得少者少征税。 我国在征收所得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所得税的课税公平效应。本文试就相关问题作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扼要地梳理了"硬币—流动"机制、弹性分析理论、乘数分析理论、吸收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经常项目跨期均衡理论以及两部门资本增长理论的学术观点;然后,综述了不同条件下汇率、财政赤字以及资本项目等不同因素对经常项目影响的实证研究;最后在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简要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经常项目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还存在绩效评价氛围不浓、评价体系和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评价结果难以运用等问题。在全国全面实行绩效预算还有较大难度,可考虑先在省一级进行探索,再逐步推广。推进省一级绩效预算改革,应着力营造积极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倡导绩效至上理念和加快财政信息公共步伐;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合理确定绩效目标,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信息质量,提高财政干部和财务人员素质等措施,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选择项目支出作为改革突破口,实施渐进式改革以减轻改革阻力,通过扩权和激励机制形成改革合力,分阶段构建省级绩效预算体系。  相似文献   

18.
法律性是政府预算的本质特征。预算法律性一方面是指政府预算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才能执行;另一方面是指政府要严格按照立法部门批准的预算执行。法律性缺失是中国政府预算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目前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造成人大审批预算只具其形,而无实质内容,而且是因为预算执行中随意改变预算的情况极为普遍。本文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中国预算的法律性:一是完善预算法律,从制度上赋予人大真正的预算审批权力、预算审批能力和预算执行监督权力;二是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预算过程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内部各省之间产业关联度较高,区内乘数效应大;同时,环渤海地区是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它区域的溢出效应。环渤海地区应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以获得更大溢出效应;同时也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注重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