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月份全国城乡储蓄继续稳定增长,月末余额达一千三百七十五亿元,比上月增加十七·三亿元,月增加额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四月份储蓄增长情况,呈现两个特点: (一) 城镇增加,农村减少。城镇储蓄月增加  相似文献   

2.
城市郊区农村储蓄主要是农民个人的储蓄,城市的“城镇储蓄”主要是城市居民个人和集体储金会的储蓄,也越来越多地包括了农村自然流入的社员个人储蓄。据推算,梧州市城镇储蓄余额中约有20%左右是属郊区社队流入的。究其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关系。由于储蓄不  相似文献   

3.
高储蓄率的宏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华 《济南金融》2004,(12):24-25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的储蓄率究竟有多高?储蓄率是反映一国储蓄水平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论,储蓄依存于收入并与之同向变动,收入愈多,储蓄愈多,储蓄率也可能愈高。我国1978年以前的储蓄率很低,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储蓄率也很快上升。但究竟升到什么程度?有人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世界高储蓄水平的国家之列,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日本。依据是,世界银行出版的《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说,1983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31%,而同期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为30%,并且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储蓄率因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谢平 《金融研究》1993,(8):23-27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相似文献   

7.
一、采取措施促进储蓄事业的发展四年来,随着国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储蓄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几年,全国城乡存款余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稳步增长,为四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近几年储蓄事业的发展特点是: (一)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快。自1979年至1982年末,全国城乡储蓄四年共增加464.78亿元(其中,城镇储蓄共增加292.4亿元,社员储蓄增加172.98亿元),1982年末余额比1978年末  相似文献   

8.
居民储蓄除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还可能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动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居民仍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乔虹  宋宇 《新疆金融》2010,(1):17-35
<正>一、中国的储蓄率和全球经济重达平衡中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支撑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储蓄在中国是一种美德。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耕三余一"的习惯,以备灾年之需。这一勤俭储蓄的传统似乎在最近20年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总储蓄率已经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高储蓄率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避免了  相似文献   

10.
一、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一)储蓄率的定义 储蓄率是指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国民总储蓄率等于国民总储蓄额占GNP(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国内总储蓄率是指全国总储蓄额占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全国总储蓄额亦即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之总.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住房公积金有如下定义:“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工个人每月按规定从工资中扣除缴存的部分;二是单位每月按规定为职工个人缴存的部分,这部分是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向工资货币分配转换的部分,视同职工工资,两部分都归职工个人所有。住房公积金定向用于职工购建住房,职工离退休时本息余额一次付偿,退还给职工本人。住房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蓄,但本质上又不同于个人储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义务性、补贴性、专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我国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实际影响与古典经济理论不相符合,于是有很多学者试图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解释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储蓄与利率的关系.李维、毛端懿等对1978-199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没有敏感性.自钊、魏中许认为利率水平和储蓄余额存在显著负相关,以利率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失效.操华波则认为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名义利率对储蓄率有微弱的负效应,实际利率对储蓄率则有不显著的正效应.占云生认为我国的利率对储蓄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些研究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全国居民总储蓄额,忽略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而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也没有考虑贷款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数据的选用上常常采用跨度较长的年度数据,使得模型的拟合程度存在一定的同题,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也就显得有些牵强,因而缺乏指导性.本文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角度,采用季度数据,研究存贷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金融》2012,(11):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同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到6月底,全国城乡储蓄余额达601.82亿元(比1981年末增加78.13亿元)。其中城镇储蓄余额达406.88亿元(比1981年末增加52.74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八十年代和日本五十年代同处于经济腾飞前的准备时期,而且都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但由于不同的储蓄吸纳机制作用,日本利用高储蓄率连续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人均GNP由1955年的250美元上升到1965年的1035美元,顺利地完成了由“储蓄大国”向经济大国的过渡。而我国的储蓄余额现已突破5000亿元,人均GNP却只由1978年的200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350美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储蓄率只是支撑了我国过热经济的运行。就此,笔者仅对中日两国储蓄吸纳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三年多来全国城乡储蓄的增长额已超过建国前三十年储蓄总余额的一倍以上。截至八二年上半年,全国储蓄余额已突破600亿元,并且还在持续上升。人民储蓄事业的这种迅猛发展,实际上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大好的一种反映。对于储蓄的意义和作用,我国经济和金融理论界在认识上都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储蓄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家庭按量入为出的原则计划自己的开销,全家的收入减去支出总还有一点节余.中国人是一个善于储蓄的民族,不论家庭的收入是多是少,储蓄总是每个家庭的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韩国,达到40%,这意味着我国人民所生产的总价值中个人储蓄加上国家积累达到了40%.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全部用到了基本建设的投资,包括住房、道路和各种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的人民储蓄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储蓄户数增加,储蓄余额大幅度上升。就拿河南省来说,城镇储蓄余额1980年末为10.4亿元,比上年净增3亿多元,超额1.4倍完成了任务。今年上半年又增长1.5亿多元,占全年任务的66%。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储蓄潜力很大,群众手中的大量待用资金没有吸收进来,这说明我们的储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以便更大限度的为四化筹集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9.
与农民人均存款突破百元大关同时,我国城镇储蓄又传喜讯。今年上半年储蓄余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一千零六十九点八亿元。据中国工商银行统计,今年上半年城镇储蓄增加了一百七十四点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人民储蓄事业有了迅速蓬勃的发展。1957年年底全国城市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279,049万元,比1952年年底余额84,242万元增加2.3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各年度的增长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