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廷银 《经济师》2004,(5):30-30
尽管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和能力 ,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无论从综合国力 ,还是制造业本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特别是原创性制造能力上看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文章指出 ,从目前看 ,还存在六个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近期关于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初露雏型。同时也伴随着截然相反的质疑。本综合专家们的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证分析后认为:“中心论”是基本成立的。理由有三:从国情看,我国有条件成为成本型消费品制造中心;从原理看,世界产业链的国际流转使开放的中国有可能成为制造中心;从实证看,许多事实已经表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初步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把龙海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是龙海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最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龙海制造业的五大特点和三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海制造业调整和升级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把龙海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是龙海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最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龙海制造业的五大特点和三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海制造业调整和升级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世界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规律地在国际间跨国转移。促使制造业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从总的趋势看,制造业跨国转移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但是,世界制造业在跨国转移的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差异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此,该文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产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在这一历史机遇下本文从历史发展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工厂"的关系;提出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观点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面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信用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世人对信用问题如此关注。诚信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一个以追求诚信为崇高价值观,以充分信用为基本保障的世界经济秩序,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从世界经济发展、从全球信用时代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信用建设问题。我想从世界视角探讨中国企业信用战略的相关问题,并就中国企业信用战略对策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这主要得益于迅猛发展的制造业。新世纪初,"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分析在新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哪些行业具备优势,然后根据不同行业的现状提出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潜力和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看中国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回顾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从制造业规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企业品牌、加工贸易、金融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工厂的现实差距,指出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提出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胡长顺 《生产力研究》2002,(6):180-181,184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来看 ,制造业在一个国家工业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既有的制造业为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通过振兴西部制造业可以实现西部地区飞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制造业的演变看香港经济发展□高群服香港经济主要表现为都市经济,反映出消费城市的特点,工业(一般称为制造业)不占主要地位。自从50年代以来的30多年的时间里,香港奇迹般地从一个几乎完全依赖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在国内国外日益强烈,国内各地也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华建良 《新经济》2014,(2):58-59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无论哪一个行业,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有差距。一切否定中国制造业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一切科技成果都要通过制造才能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制造业为中国安置了无数的劳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基础。重视制造业、提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中国的制造业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必将是中国经济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服务外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及时抓住了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大量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引资大国和发展中的“走出去”大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特点,世界服务外包不断发展壮大。笔者认为,服务外包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将对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外包及其主要特点“外包”(Outs…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持续向东北亚和中国转移,如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沿海经济区。从国内看,随着沿海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和我国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谁将成为大中华和东北亚的供应链调控中心。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经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不仅连续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越了许多老牌的发达国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及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金供给的日渐充裕,在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外汇缺口及储蓄缺口的阶段已成为历史,人们对外资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其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影响上,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日益受到关注,因为这意味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转折的开端,中国不仅是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源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现状目前,外商…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间存在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提高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同时,产业集聚也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我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客观条件来看,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增长效益还将长期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具备运用科技力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能与动力,人口规模和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劣势变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持久动力,物质经济过剩时代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中国历史文化将为新世纪培育新的增长点,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政治力量也将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后发国家的优势、全球华人圈的经济联合都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从经济运行趋势看,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平稳增长的轨道.因此,21世纪初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35美元,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经验看,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努力,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过去的20世纪中,是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无论从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我们都可以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