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手段,本文在阐述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指出现代技术是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指导作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包世臣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帮君 《中国农史》2000,19(1):80-90
包世臣是清代后期优秀的经世致用思想家之一,其《郡县农政》一书集中了丰富的农业技术思想内容。本文在考察他的农业技术思想框架和相应的广义农业观念的前提下,对其多种经营技术思想的传统渊源、现实基础进行探讨,重点论述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进而讨论其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规划思想以及珍惜民力以实现多种经营的农政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俊峰  张海鑫 《农家之友》2009,(20):122-123
本文的重点内容将是通过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是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高效发展的。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外部性等原理来研究经济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同时寻求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选模式与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区与用地指标相结合,单项规划与综合平衡相结合”的优选模式,及与该模式相对应的工作程序,给出了进行规划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选模式的技术方法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不同的但是又常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土地的集约利用是相对土地的粗放利用而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其包括4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的认识更深刻、概念更广泛。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推进形成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加强成果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四是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省级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本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与规划同步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旨在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节约与集约用地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了节约与集约用地提出的时代背景;在明确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以粗放边际点、集约边际点、总效益零点为分界线,在理论上具体界定了土地的负利用、低度利用、合理利用、高度利用、过度利用范围。最后,引出有关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几点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着手,得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进而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种较新的提法-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并总结了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应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0.
边际耕地建设:另一种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无利润可得的土地称作边际土地,又称"边际成本土地";而土壤瘠薄、远离市场的土地,其收益不足以支付成本费用,这类土地称为边际以下土地或"次边际土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且随时会退出耕作的土地称为"准边际土地."  相似文献   

11.
煤矿土地复垦及其经济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开采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成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煤矿土地复垦中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技术推广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多、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加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经济的研究及土地复垦技术的推广,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形成煤矿土地复垦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Coastal land reclam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human interventions in the coastal areas, it is a process undergo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Land reclamation supplies land for development with urgent needs for coastal cities, and cre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rapid urbanization, however, it also influences the integrity of the coastal ecosystem and results in a decline 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ver-exploitation and unreasonable use of coastal land has been a major issue and became a threat to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astal land expansion and utilization process from 1980 to 2015 in Shanghai through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process of land reclamation in Shanghai an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on natural wetland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natural habitat are explored by analyzin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d modeling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 by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ocean sprawl’ in Shanghai has increased by ∼10 % from 1980 to 2015 which transformed natural wetlands into construction land significantly. Despite strict control over the quality of reclamation projects and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with artificial wetlands, the natural habitat damage caused by reclamation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Recently the policies have changed from encouraging human reclamation to prohibit all kinds of land reclamation programs from national to local scales. It has major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oastal habitat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and reclamation in Shanghai and its impact on natural habitat that can foster the related policies to promote healthier and more reasonable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2)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和开发间的矛盾是由不合理和不明确的空间保护战略导致的;(3)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浅山区面临巨大开发压力,其土地利用需从空间格局、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在总体规划和土地控制性规划两个层面加以明确。研究结论:北京市浅山区应实施“精明保护,高效利用”的土地利用战略,即基于“反规划”指导思想,通过构建浅山区景观安全格局,确立清晰的开发和保护边界,明确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和强度,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土地监护和规划管理,实现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量矿山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既是我国固体矿产资源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千百年矿业开发的历史积累,更是矿产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结果。通过讨论我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现状、资源储量及其与矿山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优惠扶持政策、产业化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土地复垦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得出了经济有效的综合利用是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的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确定省际间可比的折算系数的方法,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以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和各省(区、市)按等折算工作为基础,以标准粮产量为依据,根据农用地利用等别——标准粮产量对应关系,测算出省际间可比的等级折算系数,并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模拟了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占用耕地,黑龙江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方法。研究结论:通过省际间的补充既可以缓解后备耕地资源紧张省(区、市)补充耕地的压力,又可以给予欠发达的、以农业为主的省(区、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资金保障,是当前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土地生态安全是其重中之重。就我国目前的社会阶段来看,人民自身素养和科学技术积累程度还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化的水平,目前个体农民并没有这个能力,一旦土地私有,就会出现土地过分开发的情况,土壤养分会在短期内被榨干,土地修复复垦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科学技术的工程,个体农民及农民集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就会造成土地荒废遗弃,甚至加重荒漠化、沙漠化。所以土地私有制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以资源代际公平、土地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看,土地国有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的。土地的利用与开发需要养护和维持,以达到后代子孙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特点,综合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以及面临矛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演绎和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广东省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粗放、低效状态;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其出路和对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模式;建立农地保护激励机制;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构建模型,对青岛市工业科技类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此评价结果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和措施。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各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很大,综合指数跨度为6~68,总体上表现为用地不集约;国家级开发区由于扶持力度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省级和市级的开发区。今后要提高项目质量,合理培植产业结构;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矿业用地征用取得引起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耀叙述了我国矿业用地征用取得方式的沿革,指出了我国矿业用地现行制度导致的征地工作实施困难、工农矛盾突出,征地增加矿山企业成本,复垦土地产权纠葛不断等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实行临时用地制度、实行土地年租制、土地股权制度、土地等量置换制度等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西省现有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现有资金筹集途径存在以下不足:(1)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单一;(2)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仍然依赖中央新增费;(3)复垦投资和其他社会型资金没有形成规模,并缺乏可循的筹资规律;(4)土地整治项目所筹资金较少用于土地复垦。完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的建议:(1)拓宽筹资途径,改变筹资途径单一的现状;(2)增加地方政府资金投入金额;(3)拓宽社会资金筹集途径,丰富土地整治项目筹资途径;(4)适当增加土地复垦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