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费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河北省最终消费率是偏低的,居民消费率低是造成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又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因素。应适当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积极发展信贷消费,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消费率明显偏低。河北省消费率偏低是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等多因素造成的。应从提高收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当前消费率,促进河北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消费率的现状概述消费率又被称为最终消费率,概括讲就是社会的总消费占GDP的份额的多少,它包含有政府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消费率由61.6%降至二十多年来的最低点53.6%,平均每年降低1.6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对消费率现状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涉及。他们认为,总的说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是下降的(李姝,2002),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低也是显而易见的(罗红卫,2003),有的学者还认为由于种种潜在机会的存在,这种低下的消费率是应当而且是能够提高的(陈宏、潘海岚,…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消费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本文认为,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通过探讨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有助于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终消费率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普遍关注。这些年,国家在提高消费率方面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但作用还不明显、持续性不强,消费率下滑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因此,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提高消费率的思路,结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6.
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特征及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对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 70年代末以来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状况 ,探讨了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应着力提高农民消费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是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一大因素。提高居民消费率应着力提高农民消费率。提高农民消费率的途径很多,但应主要通过适时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还应较大幅度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此外,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让农产品从滞销变畅销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总体偏低且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通常的年龄-收入驼峰型模式,我国在转型期出现了收入随年龄的增高而持续递增的独特模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论证得出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健康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认为该模式可能降低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定量测算表明,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别约为16%~17%和2%~3%。  相似文献   

10.
提升居民消费率是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关键。基于产业结构变迁模型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率呈先降后升的U型演进规律。我国居民消费率虽然遵循这一规律,且在工业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率将长期处于下行空间,但还存在居民消费率相对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世界平均值显著偏低这一特殊性。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城市化率偏低,产业合理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提升居民消费率,长期主要需依靠持续的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而中短期可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作为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五个统筹",作出了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强调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居民收入地区差异问题成为学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各市人均GDP、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基础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安徽省居民收入地区差异,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认为安徽省区域间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仍在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含义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徐康宁  韩剑 《经济学家》2005,(6):96-102
国际上许多研究显示,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也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的假说,并把它看作是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论文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对此现象,论文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作出解释,同时也为我国资源丰裕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利率政策的行为表明,钉住汇率下的独立性是以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损失为代价。处于对内通货膨胀高涨与对外巨额顺差并存的经济状态下,以单一利率政策应对开放经济的内外平衡目标,显然力不从心。在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的当今,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新的政策工具,或是对既有政策工具赋予新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现实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地区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在汇率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非常明显的非均衡性特点。通过对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和汇率数据进行联动分析,发现汇率对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银行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敞口风险、客户外汇风险和折算风险日益显著,汇率风险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新的汇率机制下尽快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在较为准确地对汇率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汇率体制改革深化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和金融创新的契机,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的控制和管理,最终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真正实现获取风险收益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詹正华  武展  李晓钟 《技术经济》2015,34(2):113-118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就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6—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汇率改革以来中国汇率变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影响,汇率与企业生产率负相关;企业资产、营业利润、FDI、出口依存度、资本密集度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8.
沈江  张婷 《经济问题》2012,(5):46-49
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成本,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来加速经济发展。利用199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东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加速效应,而主要的路径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吸引外资的环境和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19.
方鸿 《经济与管理》2010,24(7):51-54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度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农资金的效率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