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低碳型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碳生产率和碳排放绩效。基于广义碳生产率构建碳排放绩效测度指标,对金砖四国1990-2007年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发现:碳排放经济绩效排序为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福利绩效排序为巴西、印度、中国和俄罗斯,造成四国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模、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能耗水平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2.
广东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的控制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能耗水平降低和能源结构调整空间有限,仅靠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提升广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手段,广东亦需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瓶颈,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高碳排放行业的限产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会对经济增长构成较大的冲击。上海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要考虑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影响力较弱、碳排放影响力较强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实现降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高碳排放行业的限产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会对经济增长构成较大的冲击。上海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要考虑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影响力较弱、碳排放影响力较强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实现降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由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国低碳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论文选取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影响低碳发展的3个核心要素(人均碳排放、碳经济强度和碳能源强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对1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指数进行了层次划分,以期为各国低碳路线图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成为中国量化减排的环境规制新要求,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国,对外经济发展与经济低碳转型关系密切。文章以中国工业部门20个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对中国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尝试推导SRIO模型计算出口净隐含碳强度划分外贸高低碳行业,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工业部门整体和分类行业的贸易开放度提高有助于减少行业碳排放强度,行业整体和高碳行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扩大会增加碳排放强度和总量,而低碳行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扩大则有助于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且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文章从中国工业部门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吸引高质量外商投资以及注重发挥研发和科技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燕  赵燕 《北方经济》2022,(6):29-32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同时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点和难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碳排放大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自治区面临着运行机制仍需完善、碳排放总量大、减排技术瓶颈仍需突破、生态碳汇能力有限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鄂尔多斯市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能源开采业作为双高行业之一,如何降碳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减排进程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数据定量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分解来探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本地区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抓手,人口聚集度对本地与毗邻地区的碳排放呈不同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与行业发展水平均是促进行业碳排放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文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得出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呈差异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行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其降碳效果较弱,并不能向毗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为实现能源开采业低碳发展,各级各部门可通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政策,加快能源开采业低碳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9.
卞勇  刘宇 《开放导报》2021,(5):14-20
当前我国碳减排政策在统计核算、目标管理、碳交易等领域还不完善,限制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效果,对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挑战.应从数据、目标、市场三方面发力,通过不断完善统计核算工作机制、丰富数字化管理手段、明确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路径、建立地区和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探索碳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魅力中国》2011,(2):88-88
本文以低碳交通发展模型计算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经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和折合的计算方式,选出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0年至2009年贵阳市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显逐年递增的趋势;贵阳市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占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76%,公共交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还指出,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我国2007年和2012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通过测算得出我国2012年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量整体高于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量。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较为严重,尤其是化学工业和纺织业。针对此现状,进一步提出我国应该对贸易政策进行改进,实行更加完善具体的低碳化贸易政策,从而达到减少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对高碳排放强度地区而言也面临较大压力。基于翔实的数据,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高碳排放强度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减排压力,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低碳技术、行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公众参与、制度与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具体建议,为甘肃省和其他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各产业的碳排放数据,探讨出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和宣传碳减排理念等途径。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东省1998—200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基于Kaya公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SPSS13.0对山东省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能耗大省,近十二年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线性高度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强度均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应建立低碳工业化战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宣传低碳消费观念,促进产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6.
陈艳 《特区经济》2024,(1):115-118
金融是绿色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成为降低碳排放量、加速碳中和进程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温州11个县(市、区)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碳汇总量、碳排放量,评估当前现状与碳中和愿景的差距,同时构建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总结区域格局的特点,最后借助门槛模型研究金融创新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且其碳减排效应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进而大幅增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增加了区域碳排放量,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口规模能够抑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广永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35-38
低碳经济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碳排放量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要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所以企业应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示范对象和主力军。我国应尽早建立碳交易市场,提供企业碳交易平台,而碳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文章提出,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需要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碳交易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体制支持,需要碳税为经济手段的经济管理支持,需要碳测量系统为技术手段的技术管理支持,需要配额和监督机制为行政手段的行政管理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对江苏县域单元工业碳生产率的核算,运用基尼系数等传统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碳排放的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进而对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自2002年以来,江苏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在波动中逐步增强;自2004年起,碳排放格局迅速由强烈的高值区聚集变为随机分布;江苏工业碳生产率热点分布的空间结构变化性较强,但局部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刘淑华 《特区经济》2011,(5):267-268
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减少单位GDP能耗、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向,需要完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明确的导向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SBM模型对比分析区域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变化特征,构建土地低碳利用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发现,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14年,陕西省整体碳排放效率值较低;利用固定规模报酬下的SBM模型主要针对关中及陕北地区减少投入强度及非期望产出进行低碳优化。结果表明,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将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